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2025-09-25 16:00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揭示了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的新证据与驱动假说,挑战了将特定颌关节结构作为哺乳动物定义特征的传统观点[2][3] - 研究报道了两种具有新型次生颌关节形态的兽孔目动物化石标本,为哺乳动物颌部的演化提供了新见解[5] - 多样化的关节结构反映了高级犬齿兽类中次生颌关节的多次独立出现,表明存在反复的演化实验[7] 具体化石标本分析 - 川南多齿兽具有形态特异的齿骨髁-颧骨窝次生颌关节,此为四足动物中首次发现,突破了以往对次生关节形态的认知框架[5] - 禄丰曲髁兽的齿骨髁结构简单,由齿骨外脊末端向上弯折形成,为“哺乳动物齿骨髁起源于齿骨外脊后端”这一假说提供了实证[6] - 禄丰曲髁兽的发现填补了从早期真犬齿兽类的齿骨-鳞骨接触到早期哺乳型类的球状齿骨髁之间的形态过渡环节[6] 演化机制与意义 - 承重型的齿骨-鳞骨关节成为哺乳形类的共源性状,但驱动因素除体型小型化外,还包括下颌肌肉重组、摄食生态学和咀嚼行为等[7] - 类群的生态形态多样性表明,表型可塑性和环境诱导的形态变化可能共同塑造了颌关节的演化进程[7] - 这些发现揭示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结构性创新突破功能限制,为理解脊椎动物形态适应性进化提供了重要窗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