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对14天期逆回购操作机制进行重要调整,引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的新模式[2] - 此次调整是央行完善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的标志性举措,也是深化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主导转型的关键步骤[2] 新操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 央行公告明确,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满足各类参与机构的差异化资金需求,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3] - 操作时间与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确定[3] - 逆回购操作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以投放流动性,到期时卖回证券以收回流动性的重要工具[3] 政策信号功能增强 - 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信号功能显著增强,此前该利率通常按7天期利率加点15个基点的方式定价,政策属性体现相对有限[3] - 新机制采用多重价位中标,交易商可基于自身资金状况与风险偏好自主报价,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并明确该期限工具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定位[3] 调控灵活性提升 - 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调控灵活性得到提升,以往该工具多在春节、国庆等长假前启用以满足跨节资金需求[4] - 新规下央行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在操作时机与规模上作出更加灵活的安排,有助于更精准维护金融市场资金面的平稳运行[4] 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持续优化 - 近年来央行不断优化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流动性调控工具箱持续丰富,2024年以来推出多项重要改革举措[5] - 创新工具包括新增国债买卖、临时隔夜正回购与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同时调整了7天期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及14天期逆回购等传统工具的招标方式[5] - 这些改革提升了央行对流动性管理的调节能力,确保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更为高效顺畅[5] 未来政策框架完善方向 - 未来央行应继续着力完善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立足于前瞻性、主动性的政策管理方式[5] - 需积极应对货币供给方式转变带来的新情况,不断健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增强货币政策在预调、微调方面的响应能力与操作精度[5] - 巩固政策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推进政策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其市场引导效力[5] - 强化短期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能力,为整个利率体系短端的合理定价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与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效率与市场应变能力[5]
央行再次优化流动性调控工具|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2025-09-25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