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事件概述 - 2024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17时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强度为台风级(13级)[1] - “桦加沙”是今年以来最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度高达17级,官方罕见地用“巨灾”形容此次台风[1][2] - 台风登陆前,广东、福建多个沿海城市实施“五停”措施,全省高铁、普速列车停运一天,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1] 台风特征与气候变化关联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气温和大气温度上升、水汽增加,导致台风强度增强成为大概率事件,极端天气风险随之上升[2] - 即使台风数量无明显变化甚至登陆台风可能减少,但强度增强的趋势明显[2] 防灾应急措施与成效 - 当前针对台风的主要应急措施是监测和预防,包括提高防治能力、强化预警“叫应”、破解“三断”难题以及做好应急保障[6] - 在“桦加沙”登陆前,广东省宣布全面进入临战状态,截至24日18时全省共转移群众超222万人[7] - 以去年应对台风“摩羯”为例,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启动“五停”,海上15万艘渔船回港避风,陆上128万人转移避险[6] - 东莞沙田镇在“桦加沙”来临前累计转移群众3163人,台风过境后1小时即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6] 科技赋能台风预测与防灾 - 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在台风预报中扮演核心角色,能显著提升路径和强度预测精度,实现分钟级、百米级超高时空分辨率预报[10] - 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发布的“雨师”模型可将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扶摇”模型可将气象预报频次提升至逐10分钟级更新,预警精细程度深入街镇一级[10] -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整合跨部门监测数据和企业物联感知数据,构建应急场景智能算法,2023年通过实时监测有效应对了30轮强降雨和6次台风[11] -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有望提升应急演练与决策能力,推动智慧应急系统建设升级[11][15] 韧性城市建设与长期规划 - 我国已有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圳是试点之一,韧性城市要求能够吸收冲击、适应变化并转型重构以维持关键功能[13] - 韧性城市建设需从顶层设计到工程与社会韧性并重,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入城市系统,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判的范式转变[13] - 广州统一打造全市水务物联网平台,建立统一的排水物联监测体系,规划至2035年构建高质量防洪排涝体系[14] - 深圳从2020年开始推广“智慧水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系统连接排水设备与云平台,通过远程监控和水位阈值预警系统提前预知水位[14] - 腾讯云的相关技术可应用到智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其打造的数字底座可以连接多部门数据库,通过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成绩效评估数据模型[15] 基层社区防灾与“软实力” - 社区动员能力是城市防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尤其是在技术难以触达的老旧城区,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发挥着关键作用[16] - 深圳罗湖区在应对台风“韦帕”时,以“网格+气象”机制为核心构建防御体系,网格员化身“预警员”、“侦察兵”,实现“零伤亡、少损失”[16]
台风频繁过境,沿海城市如何科学防御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6 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