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的高储蓄模式,是奇迹还是陷阱?
伍治坚证据主义·2025-09-26 15:30

中国经济腾飞的核心模式 -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一部"储蓄的奇迹",依靠"高储蓄—高投资"模式实现腾飞[2] - 该模式下,居民少消费、多储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充足资金用于投资,如修路、建桥、盖厂房,从而推动GDP高速增长[2] - 从九十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居民收入也以每年6-7%的速度上涨[2] 高储蓄高投资模式的副作用 - 储蓄率过高导致消费不足,产能必须依赖出口消化[3] - 2007年前后,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一度达到GDP的10%,这在经济史上非常罕见[3] - 这种模式导致全球贸易失衡,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成为"平衡器",承担了就业流失和债务累积[3] 高投资模式的三次转向 - 过去十五年,中国的高投资模式经历了三次大转向:大规模基建、房地产泡沫、新能源制造业[4] - 每一轮转向都带来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尤其在光伏、电动车、电池等行业,国内企业间竞争激烈,被称为"内卷奥运会"[4] - 尽管这些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但许多项目依赖补贴,若补贴退去可能面临亏损[4] 消费与投资的结构性问题 - 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一度降至35%左右,而美国长期维持在65%-70%[4] - 经济增长的果实未能充分分配给居民,大量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转化为产能,最终导致对出口的依赖[4] - 技术进步本身是积极的,但若背后是巨额补贴和亏损,则真正受益的可能是海外消费者,而非本国居民[5] 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 理论上未来有三条路:继续扩大贸易顺差、压低产出使投资下降、刺激内需让消费大幅上升[5] - 历史上很少有国家能成功完成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型[5] - 所谓的"中美脱钩"或"去风险"实质上是全球再平衡的新算术安排,旨在让更多国家分担中国产能过剩,同时让中国自身承担更多消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