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海洋经济是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系统竞争,旨在将蓝色国土转化为蓝色动能 [1] - 珠海正以场景牵引、科技创新和“海上新基建”为基石,塑造海洋经济的系统性优势,成为“海上新广东”的最佳试验地 [1][2][5] - 珠海计划通过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达10% [5] 场景牵引优势 - 珠海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27.26公里,拥有262个岛屿)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理想试验场 [7] - 通过发布“三张场景清单”(场景机会、需求能力、标杆案例),系统性破解“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的难题 [8] - 开通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已安全飞行超4000架次,并立项全国首个海岛无人机快件运输标准,打造“万山样板” [7][8] - 探索“低空+海洋”经济模式,在海上风电巡检、海洋生态监测、跨海物流配送等九大重点领域推动商业化应用 [10] 科技创新体系 - 珠海在海洋领域拥有40家科技创新平台,10所高校设有超60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推动全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 [15] - 代表性平台南方海洋实验室主导研发全球首套海洋专用数字孪生引擎,并推出三种高性价比深远海养殖装备 [15] - 无人艇产业形成完整创新闭环,云洲智能的产品从内河近海驶入深远海,并实现多船协同集群作业 [15][16] - 涉海企业数量达36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构建“一带双核三组团”产业空间格局 [18] 海上新基建布局 - 珠海发布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总投资1100.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292.1亿元 [21] - “海上新基建”旨在打造海上“四通一联”(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往、海底通港),形成陆海联动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23] - 此举被视为强化“向海发展”要素导向,吸引全球资本,并有望在陆域基建投入产出边际递减背景下成为新增长点 [23][24] - 珠海加快构建“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巩固四大优势产业,培育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慧海洋未来产业 [24] 海洋经济现状与目标 -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4] - 作为对比,2024年广州和深圳的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4979亿元和5409亿元,规模大幅领先 [21] - 珠海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需达到10% [5]
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6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