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逝的定存高息:有人5万存五年,利息少近7000元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6 20: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居民储蓄正从银行体系向非银理财市场转移,形成“存款搬家”趋势 [1] - 低利率环境是推动此趋势的长期基础性因素,而资本市场的赚钱效应是关键的短期触发因素 [22][23] - 不同代际的投资者基于其风险偏好,采取了从保守的银行存款到多元化的“固收+”及ETF等差异化的资产配置策略 [3][12] 消逝的定存高息 - 国有大行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从2020年的4%显著下调至当前的1.3% [4][6] - 以5万元五年期定存为例,当前到期利息仅为3250元,较四年前4%利率下的1万元收益减少近7000元 [5][6] - 当前国有大行1年期和3年期定存利率分别仅为0.95%和1.25%,高息产品稀缺 [6] 三代人的理财哲学 - “80后”投资者将约占个人资产30%的资金作为安全垫,持续配置大额存单等低风险产品 [9] - “90后”保守型投资者将购房款等大额资金专款专用存放于银行,银行存款和国债在其资产配置中占比至少50% [9][10] - “00后”投资者将30%资产配置于定期存款作为保底钱,并在利率过低时考虑转向增额寿险等替代品 [10] - “50后”投资者通过错峰配置多张不同到期日的存单以保持流动性和再投资灵活性 [10][11] 从“固收+”到ETF的多元化配置 - 居民理财采取“双线”策略:一方面配置存款守住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投向非银理财市场寻求更高收益 [12] - “固收+”银行理财产品以债券为底仓,辅以权益资产,部分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在2.35%至3.35%之间 [12][15] - ETF因其操作便捷、可场内实时交易受到年轻投资者青睐,有投资者在科创芯片ETF上获得约80%的收益 [18] - 部分投资者进行跨市场尝试,如汇市、贵金属期货等,但最终仍回归低风险投资为主要选择 [18][19] 存款搬家的趋势与驱动因素 - 2025年8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创下同期新高,表明资金正流向证券、基金、理财等领域 [1] - 2025年8月A股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日均成交额达2.3万亿元,较7月增长29%;融资余额超2.3万亿元,较7月增长21%;上交所新开户265万户,较7月增长35% [21] - 存款搬家周期通常与降息周期启动(降低存款吸引力)及资本市场趋势性上涨(提供赚钱效应)密切相关 [23] - 居民风险偏好的趋势性转向需要长期基本面支撑,如科技进步、经济政策转向、企业盈利根本好转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