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一起具体案例揭示内地投资者在香港进行跨境投资时,在非正规换汇环节面临的风险以及后续维权困境 [1] - 案例暴露了持牌金融机构员工违规操作、跨境监管协调不足以及投资者保护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1][6] 案件经过与诈骗手法 - 内地投资者蒋某计划通过一家持有香港1、2、4、7、9号牌照的金融机构投资总回报掉期及场外期权产品 [3] - 因交易需以港币结算,该公司业务经理朱某主动推荐所谓“可靠换汇渠道”,并声称换汇方是“公司董事长的朋友” [3] - 蒋某在24小时内分4笔向朱某指定的三个内地银行账户转入共计约147万元人民币,操作流程为“先看港币到账、再转人民币” [3] - 对方利用香港银行“支票入账即显示余额”的规则,汇入远期支票使蒋某账户余额暂时显示增加,待蒋某转出人民币后立即撤回支票,导致资金蒸发 [3][7] 违规行为与责任界定 - 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持牌券商员工不得介入客户资金划转与换汇环节,朱某推荐非正规换汇渠道并提供个人账户的行为涉嫌违规 [6] - 若朱某以公司信誉误导投资者或与换汇方存在利益关联,可能涉及共同诈骗 [6] - 金融机构需对员工的职务行为承担管理责任,若员工行为与促成交易直接相关,公司需对违规操作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 跨境投资风险提示 - 存在非正规换汇风险,通过个人账户私下换汇属于违法行为且不受法律保护 [10] - 存在券商员工误导风险,投资者切勿轻信员工推荐的第三方换汇渠道或“熟人介绍” [16] - 复杂产品风险,总回报掉期、场外期权等属于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投资者需充分了解产品结构并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16] 维权挑战与监管呼吁 - 内地投资者在香港遭遇纠纷后维权面临“两地监管协调难、证据收集难、执行难”等问题 [9] - 维权渠道包括向香港证监会投诉、向香港投资者赔偿基金申请赔偿或在香港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均存在程序复杂、成本高、执行难等门槛 [9] - 业内呼吁内地与香港加强监管协作,建立跨境投资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并加强对持牌券商员工行为的监管 [12]
百万资金“蒸发”!内地投资者香港遇汇兑骗局
证券时报·2025-09-27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