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在全球FDI连续三年下滑的背景下,广东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逆势增长9.4%,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4%,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广东吸引外资的模式实现了从“被动承接”到“主动协同”,从“加工制造”到“创新共生”的战略跃升,成为外资青睐的投资热土 [3][9]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产业生态和创新环境,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高地”转型,吸引外资深度融入协同创新网络 [9][21] 广东利用外资的阶段演变 -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形成“前店后厂”模式,外资以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初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5][6] -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左右):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来源多元化,欧、美、日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FDI增长,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并孕育出华为、美的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型企业 [6] -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外资出现结构性变化,低附加值产能外迁,更加注重高质量外资,外资开始服务于中国市场需求并融入中国创新链 [8][9] 外资结构升级与融入创新体系 - 外资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半导体、机器人、生物医药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11] - 广东智能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国际龙头企业如德国SEW集团投资百亿在佛山建设华南制造基地 [11] - 在半导体领域,埃克森美孚与东杰新材料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环烯烃树脂项目,以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11] - 外资企业在华战略发生根本转变,从引入成熟技术转向依托中国“工程师红利”推进研发本地化,例如采埃孚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飞利浦在深圳建立创新中心 [12] 市场导向与全球辐射能力 - 外资企业战略从“为国际市场制造”转向“为中国需求生产”,广东拥有1.28亿常住人口和全国领先的消费市场规模 [14] - 嘉士伯在佛山建成50万千升啤酒产能,助推广东啤酒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萨莉亚在广州有222家门店并计划设立中国总部 [14] - 广东凭借毗邻东盟的地理优势,重大外资化工项目如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等相继落地,服务东盟制造业需求 [16] - 广州与深圳作为国际航运和航空枢纽,强化了全球供应链辐射能力,联合利华通过在广州布局缩短“广东制造”的全球链路 [16] 政策环境与招商引资 - 广东通过“五外联动”机制推出全链条政策体系,包括外资10条、稳外资12条、招商引资20条等,增强外资稳定预期 [18] - 今年以来组织开展超过100场“投资广东”产业链招商活动,并推出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提升等专项政策 [18] - 华南美国商会报告显示,59%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扩大在华业务,广州连续八年位列中国首选投资目的地 [19] 创新高地地位巩固 -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百强首位 [21] - 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备机电制造与数字智能技术双重优势,是吸引外资深度融入协同创新网络的战略区域 [21]
广东外资三重跃迁背后的开放进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27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