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路线转向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形成初步共识,即为了在2025年下半年关键窗口期证明实用性和获得融资,放弃双足执念、采用轮式底盘是一条被验证的高效捷径[1] - 智元机器人京东上线的轮式双足G1售价达45万,意外超过双足人形机器人A2近20万售价的一倍,原因在于轮足机器人更具实用价值[1] - 明星初创公司如星动纪元、智元、跨维、擎朗、越疆、节卡均已率先推出轮式版本,释放出强烈的市场务实信号[9] 双足行走的技术与商业化挑战 - 双足人形机器人面临效率、成本与可靠性的“不可能三角”,动态平衡算法复杂度极高,导致移动速度慢、能耗高,与工业场景的高效率需求背道而驰[3] - 双足设计需更多高性能关节、精密力控传感器及复杂算法团队,导致短期BOM成本和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成本公摊难见商业化曙光[3] - 在非结构化现实环境中(如工厂油渍地面、服务场景掉落物),双足跌倒风险是致命的,一次跌倒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机器损坏或安全事故,而可靠性是工业及服务场景的绝对红线[3] 轮式方案的竞争优势 - 轮式移动是经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领域反复验证的完全成熟技术,其灵活性、鲁棒性及续航性成为弯道超车的捷径[4][5] - 轮式人形机器人可直接复用SLAM、路径规划、避障、能源控制等技术模块,能耗更低,电池续航更长,使团队能集中精力开发上半身操作任务(如手眼协调、抓取、装配),加速研发进程[5] - 轮式底盘成本远低于双足系统,节省近一半部件费用,同等预算下可配置更强手臂、更多视觉/触觉传感器或更快迭代速度,提升产品竞争力[7] - 轮式机器人可立即下线应用于工厂物流(生产线物料配送、仓库拣选)、商业服务(展厅引导、酒店配送、零售补货)等结构化/半结构化场景,快速产生POC订单,证明商业价值[7] 巨头与初创公司的战略调整 - 特斯拉Optimus虽采用双足方案,但其演示场景多为固定岗位工作(如递送分拣电池、盛装爆米花),核心落地能力依赖于上半身和AI底盘的可替换模块化部件,且未否认轮式方案可能性,技术路线保留可能引发行业集体转向[9] - Figure AI的02机器人虽为双足,但核心亮点聚焦语言推理与操作能力,而非长时间行走,反映初创公司务实倾向[9] - 资本市场更关注订单获取、线下场景运行时长及商业化落地能力,能稳定运行1000小时无故障的轮式人形比易摔跤的双足更受资本青睐[10] 轮式方案的局限与长期定位 - 轮式人形机器人无法适应楼梯、山地等复杂地形,外形与动作灵活性受限,并非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12] - 轮式方案作为不可或缺的中转站,可通过快速商业化落地积累真实场景数据,反哺AI训练,实现螺旋式上升[12] - 轮式帮助初创企业产生现金流与利润,反哺前沿双足技术研发,同时建立品牌与客户信任,为未来通用产品铺路[12] - 未来技术路线可能分化:轮式人形主导工厂、仓储、商业等结构化场景成为主流;双足人形专攻家庭、救灾、户外等非结构化场景作为补充,两者长期共存[12]
轮式人形还有弯道超车机遇!
机器人大讲堂·2025-09-28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