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金:中美信用周期或再迎拐点
中金点睛·2025-09-29 09:45

信用周期框架核心观点 - 信用周期是分析中美宏观周期与资产价格的核心框架,由新产业趋势、财政刺激和私人部门传统需求三部分组成 [2] - 当前时点,中美信用周期可能再次迎来拐点:美国在降息后可能重启修复甚至存在“过热”风险;中国在修复一年后受高基数影响可能震荡走弱,需政策加大对冲 [4] - 从2024年四季度开始,中美信用周期出现拐点,中国修复而美国收缩,这较好地解释了当时以来两地市场的相对强弱 [6][19] 中国信用周期回顾与展望 - 中国信用周期自“924”后逐步修复,得益于财政大举发力和私人部门拖累减少:1-8月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多增4.3万亿元,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8.9%,财政赤字脉冲从去年底1.1%改善至6月2%的高点 [6] - 私人部门信用不断修复,1-8月私人部门存量社融同比增长5.9%,私人社融脉冲持续上行,虽然尚未转正,但拖累已明显减少 [6] - 展望未来,中国信用周期面临高基数挑战,可能震荡甚至走弱:AI科技投资方兴未艾,中国科技“十巨头”2025年资本开支预期增速升至26% [48] - 但私人传统需求逐渐放缓,8月社零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回落至3.4%,北京消费同比增速大幅下滑至-11.4%;房地产销售疲弱,8月新房及二手房总销售面积环比略降 [48] - 财政成为关键但面临高基数,8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从1-7月9.3%回落至8.9%,9-12月政府债剩余额度同比将减少1.9万亿元,预计广义财政赤字脉冲可能掉头向下 [57] - 政策发力门槛需关注就业和关税,目前就业数据距低点仍有距离,关税谈判尚未出现大幅升级迹象 [59] 美国信用周期回顾与展望 - 美国信用周期今年初以来迎来挑战导致收缩:财政因政府裁员减支而下行,科技因DeepSeek崛起和AI应用落地迟缓引发投资过剩焦虑,“对等关税”和高利率阻碍传统需求修复 [10] - 科技投资是亮点但一度引发担忧,“美股七姐妹”资本开支同比增速在二季度升至67%,支撑投资支出和美股反弹 [10] - 美国政府信用整体收缩,2025财年支出仅维持上一财年基准水平,广义赤字和基础赤字呈现收缩,8月财政脉冲因高基数再度掉头向下 [12] - 通胀和高利率抑制传统需求,美国私人社融同比增速从3月2.6%的高点持续回落至8月1.8%,社融脉冲由0.3%转负至-1.3% [15] - 往前看,美国信用周期在AI投资、财政发力和传统需求修复“三驾马车”拉动下或重启修复:AI投资热潮持续,科技龙头资本开支与净利润比例为59%,显著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130%,投入资本回报率超30% [21] - 新财年财政开始发力,“大美丽”法案新增支出约4800亿美元,2026财年赤字率或扩张至5.9%,财政脉冲转正至0.5%;与各国关税协议承诺共1.6万亿美元投资支出,接近美国2025年GDP的5.3% [26] - 传统需求在美联储降息后逐步修复,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降至6.59%,低于租金回报率6.63%;8月新房销售年化80万套,创2022年1月以来最高;二季度美国非金融企业ROIC自2023年以来首次升至工商业贷款有效利率以上 [30][32][35] 对资产价格的启示 - 美国信用周期修复对中美资产含义:伴随降息会有间歇性宽松交易,但不应作为主线;降息兑现后会出现“复苏交易”;增长和盈利趋势向上时无需对美股整体趋势悲观;对中国市场,港股弹性大于A股;美国地产和投资需求修复拉动中国周期链条值得关注 [38] - 中国信用周期拐点对市场启示:若仅小幅放缓,市场对政策托底信心仍在,更多是高位震荡;宏观增长难有起色将促使市场继续围绕景气结构布局,难以大幅“高切低”;外部冲击或政策发力不及预期可能引发风险偏好回撤和防御转向;政策发力超预期则可促成风格切换,但目前门槛较高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