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与2022年有何不同?(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2025-09-30 09:23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推出的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2022年版本相比,在出台背景、投向、资金来源及经济影响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目标更侧重于支持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的长期目标[2][4][5] 出台背景与投向 - 出台背景不同于2022年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2025年实现全年5%的GDP增长目标压力不大,工具出台更多为了支持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6] - 工具投向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市政园区等八大领域,其中20%资金必须投向民营企业[7] - 工具重点支持期限10年、15年、20年的长期项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排位靠前,预计获更多资金支持[7] - 基建投资增速回落并非缺钱,8月新旧口径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下滑至-5.9%和-6.4%,主因是财政重心变化,专项债用于化债清欠规模已超1.2万亿,用于项目建设规模约2.1万亿,低于去年同期的2.8万亿,城投债1-9月净融资为-4219亿[7] 资金来源 - 2022年工具资金来源于政策性银行发债和央行PSL支持,当年9月政金债净融资3934.4亿元,央行PSL利率下调至2.4%,9-11月PSL新增6300亿元,财政贴息2个百分点[11] - 2025年8月政金债净融资达3923.8亿元,为年内最高,10年期政金债发行2000亿元,意味首批资金或已到位,投放节奏将快于预期[11] - 当前PSL利率为2.0%,但9月10年期国开债、农发债发行利率分别为1.87%和1.78%,PSL利率高于政金债利率,若使用PSL支持,预计其利率需至少下调20BP[12] 经济影响效果 - 2022年工具投入资金近7400亿元,累计授信超3.5万亿元,对社融撬动比例约5.5倍,对基建投资乘数约3.5倍[16] - 按5.5倍杠杆计算,2025年5000亿元工具可撬动2.75万亿新增社融,有望拉动1.5-2万亿固定资产投资[16] - 工具支持领域既包括交通物流、市政园区等基建投资,也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归属于制造业投资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支撑效果将更显著[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