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事件 - 王健林及大连万达集团因司法纠纷被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但该措施在一天后解除[5] - 该事件源于一起标的额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暴露了公司潜在的债务风险[6] 万达集团的债务危机 - 公司名下现有10条被执行信息,累计执行标的总金额达52.62亿元,并有47条股权冻结信息涉及核心子公司[9] - 2023-2024年公司已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4年出售近26座;2025年推进将48座万达广场转让给太盟等投资者的交易,规模预计达500亿元[10] - 公司有息负债在2024年底仍达1375亿元,未脱险境[13] - 债务危机转折点始于2017年,因海外投资规模累计超2000亿元被纳入风险监控名单,导致银行收紧授信,当时市场流传负债超6000亿元[10] 万达商管的困境 - 公司轻资产转型不彻底,仍直接持有约60%的物业,承担巨额维护与折旧成本[16] - 2021年引入22家投资者融资380亿元的对赌协议因上市失败触发回购条款,公司无力偿付[13] - 2023年发行60亿元公司债因连续三年筹资现金流为负被监管追问,转而发行票息高达11%的美元债[16] - 太盟入局后,王健林持股降至40%,新投资人持股60%[13] 万达地产的失控 - 万达地产2019年成立,2020年因王健林设定"千亿销售目标"斥资约230亿元新增土地储备,导致债务翻倍[11] - 2022年销售额555亿元中大量为难去化的商铺和公寓,回款缓慢[18] - 广东河源项目违约导致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执行金额10.87亿元[9] 文化及投资板块的衰退 - 万达电影2019-2022年累计亏损约126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近69%[11] - 公司已出售万达电影51%控股权及海外资产如传奇影业、万达体育等以止损[13][19] - 万达投资早年涉足电商、网络金融但缺乏技术优势而收缩,现主要功能为资金调度,2025年质押万达集团全部股权[19] 房地产行业时代变迁 - 地产指数年内累计跌幅超15%,不少关联标的股价较历史高点腰斩,成交量稀少[21] - 传统房企依赖的"高杠杆拿地-快速开发-租金还账"模式难以为继,银行借新还旧、发债滚动融资模式失效[22] - 住宅去化难、商业地产租金承压,居民消费转向理性及电商分流导致万达广场吸引力大减[22] 企业转型案例对比 - 万通发展主动切割三四线城市传统住宅业务,2024年拟收购光通信企业索尔思60%股权,2025年以8.54亿元收购AI算力芯片企业数渡科技62.98%股权,2024年股价跌幅不足5%,远低于地产指数[24] - 科技赛道"小登股"凭借AI、新能源等领域突破股价翻倍,资本从追捧地产转向押注科技[24]
71岁王健林与“老登时代”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