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猪肉股业绩改善主要依赖成本压缩而非行业基本面反转,猪周期尚未出现明确拐点[4][6] -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峻,政策驱动的主动去产能效果可能被中小养殖户的灵活补栏所抵消,难以根本性扭转供需格局[7][9][10] - 生猪供应量受生产效率提升和出栏均重影响,即便能繁母猪存栏下降,总供给仍可能保持高位,导致猪价持续承压,猪周期可能更漫长和钝化[20][22][24] - 猪周期投资逻辑正从“赌周期”转向“选个股”,需综合评估企业的完全成本、出栏增速和头均市值等关键指标[26] 行业现状与盈利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头部猪企业绩亮眼:牧原股份归母净利润105.3亿元(同比增长1169.77%)、温氏股份34.75亿元(同比增长159.12%)、新希望7.549亿元(同比增长162%)[4] - 盈利主要源于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下行及生产效率提升,而非规模扩张或猪价上涨,盈利空间有限且缺乏长期成长逻辑[6] - 生猪自繁自养模式自2024年5月以来持续盈利,但截至2025年9月19日当周首次出现亏损,每头亏损24.44元[18] - 当前生猪外三元价格跌至约12.6元/公斤,行业平均成本约12.8元/公斤,现金成本约11-12元/公斤[18] 产能过剩与政策干预 - 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产能严重过剩[7] - 政策要求25家头部猪企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并对出栏体重进行限制,未达标者将面临停补贴、停信贷等惩戒[7] - 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计划将能繁母猪减至330万头,出栏均重降至120公斤;新希望出栏体重控制在118-120公斤;温氏股份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8][9] - 政策执行存在结构性差异,头部企业积极减产,但中小养殖户可能趁机补栏,削弱政策效果[9][10] 生产效率与供应压力 - 行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PSY(每头母猪每年断奶仔猪数)从2021年1月的15.3增至2025年1月的20.8,增幅36%[22] - 尽管2025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4062万头)较2021年1月(4318万头)下降,但因PSY提升,断奶仔猪供应量反增27.8%,从6.61亿头增至8.45亿头[22] - 生产效率提升直接压制猪价:猪价从2021年高点36.8元/公斤跌至2025年初的16元/公斤,跌幅56%[23] - 国内PSY(20.8头)较欧美(28-30头)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通过育种、管理和技术升级,效率提升空间仍存,可能进一步延长猪周期[24] 投资逻辑与个股评估 - 猪周期波动弱化,行业进入“微利常态”,投资重点从行业周期转向个股选择[26] - 核心评估维度包括完全成本(决定盈利底线)、出栏增速(代表成长性)和头均市值(衡量估值性价比)[26] - 头部企业表现分化:牧原股份成本优势明显但出栏增速低(2026年目标9500万头,增速6%);京基智农出栏增速高(2026年目标400万头,增速60%)但成本偏高;神农集团估值较高(头均市值3138元)[26][27] - 2026年头均市值数据显示,牧原股份为3017元,温氏股份为2584元,新希望为1325元,正邦科技为3073元[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