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比与核心理念 - 国务院于2025年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部署了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6大重点行动 [2] - 国务院曾于2015年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3] - “平台”一词在“互联网+”文件中出现62次,在“人工智能+”文件中仅出现4次,反映出政策设计思路的显著差异 [4] - “互联网+”行动的核心思路是将互联网作为连接、整合资源的基础设施,强调平台企业的行动牵引作用,文件11次提及“鼓励互联网企业” [7] - “人工智能+”行动的政策文本更像一系列零散工作的汇总,缺乏鲜明的内在逻辑和突出的核心抓手 [8] 技术本质与扩散路径差异 -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其价值在于串联分散的人、信息和服务,网络效应使其具备自我扩张倾向,平台企业因此成为政策核心抓手 [9] -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认知”,其价值在于让每个“节点”变得更聪明,这种分散特征使“人工智能+”在技术扩散方面难以找到统一的抓手 [9] - “互联网+”致力于构建协作网络,需对接外部资源、达成生态共识,耗时费力 [13] - “人工智能+”致力于提升节点效率,关键互补品来自组织内部,如流程、知识与数据,大量价值可先在企业内闭环实现,落地相对容易 [13] 产业互联网实践与转型 - 平台企业试图通过产业互联网概念将控制力从消费侧延伸到企业侧,但经营现实浇灭了战略热情 [11] - 2022年,腾讯的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遭遇重挫并进行了裁员重组 [11] - 2025年,阿里亏本出清高鑫零售等新零售资产 [11] - 2021年后,平台企业逐步放弃ToB市场的平台思维,转而强调“被集成”,实践回到更朴素的ToB路径:项目制、行业化方案与深度定制 [11] “人工智能+”的落地优势与驱动因素 - 开源大模型大幅降低了智能驱动的供需门槛,在供给侧为创业者带来福音,在需求侧使企业客户无需担心被锁定和数据让渡 [13] - 模型驱动的开发范式将极大降低定制服务成本,使得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低成本IT服务成为可能 [13] - 企业采纳人工智能应用很可能从员工自发使用相关工具开始,这意味着企业采纳人工智能比较容易起步,员工流动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工智能采纳率 [14] 互联网的缺席与智能体互联网的展望 - “人工智能+”政策文本鲜少提及互联网,除加快服务业向智能驱动演进及深化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外,基本忽略互联网作用 [17] -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长期目标需要在“节点”渗透思路之外有“网络”策略支撑,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效应至关重要 [16] - 智能体互联网是基于开源协议、以智能体为节点的复杂自适应网络,代表互联网新趋势 [19] - 开源大模型推动智能平权,使智能体可能实现智能自给自足,打破平台垄断格局 [19] - 一系列开源智能体协议正在打破互联网平台的围墙,例如Anthropic的MCP协议、Google的A2A协议、中国的ANP协议 [19] - 长期来看,网络效应必不可少,智能体互联网的崛起将为“人工智能+”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0][21]
智能体互联网:被“人工智能+”行动忽视的关键未来
经济观察报·2025-10-01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