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英伟达向英特尔注资50亿美元并合作开发"Intel x86 with RTX"芯片,标志着两家芯片巨头在经历三十年的竞争后转向战略合作,这将对全球芯片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4] - 英特尔与英伟达的关系演变是"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典型案例,GPU从边缘市场切入,最终在AI时代取代CPU成为计算权力的中心 [37][38] - 芯片行业的竞争已从双雄争霸演变为多强博弈,地缘政治、专用芯片崛起和制造环节变迁成为影响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 [33][34][27] 公司发展历程 - 英伟达于1993年由黄仁勋等三人创立,初期聚焦图形处理专用硬件,启动资金仅500万美元,在英特尔主导的CPU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6][7][8] - 1999年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 GeForce 256,其3D渲染能力震撼行业,但当时英特尔仍视GPU为"锦上添花"而未予重视 [10] - 2001年英伟达推出nForce芯片组直接挑战英特尔业务,导致英特尔发起专利诉讼;2009年英伟达支付15亿美元和解,相当于当年营收的五分之一 [11][14] - 2006年英伟达发布CUDA架构,将GPU转变为通用计算平台,这是一场豪赌,但最终使其从"显卡厂"迈向"计算公司" [19][20] 技术路线与市场竞争 - 英特尔长期遵循摩尔定律和"嘀嗒"战略,但困于10纳米制程,CPU单核性能逼近天花板;英伟达则提出"黄氏定律",通过并行计算开辟新路 [18][19] - 英特尔2004年启动Larrabee项目试图打造高性能GPU,但2010年因性能不达预期取消;转而通过集成显卡Intel HD Graphics蚕食低端市场 [11][15][16] - 英伟达构建"软硬结合"的完整生态,在独显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60%以上,与英特尔形成"低端集显"与"高端独显"的稳定分工 [16][17] - 2012年AlexNet使用英伟达GTX580显卡将图像识别准确率从74%提升至85%,点燃深度学习革命,GPU成为AI算力核心 [23] 市值与行业地位变迁 - 1993年英特尔年收入约88亿美元,利润超20亿美元,CPU市场份额超80%;英伟达当时如同"大象身边的蚂蚁" [8] - 英伟达市值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万亿美元,超越苹果与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被誉为"AI基础设施的唯一供应商" [24] - 英特尔2023财年亏损高达70亿美元,股价几近腰斩,尽管获得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数百亿美元补贴,仍难以应对供应链断裂 [30] 制造模式与地缘政治 - 英特尔采用IDM模式,自行设计并制造芯片,但10纳米工艺一再延期,2020年苹果弃用英特尔处理器转向自研M1芯片,象征其霸权时代终结 [27] - 英伟达采用"无厂模式",制造完全外包给台积电,凭借台积电的极紫外光刻技术反超英特尔,但也面临产能限制的瓶颈 [28] - 中美芯片战加剧,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实施高性能GPU出口管制,英伟达A100、H100被列入禁运清单;英特尔被要求在美国本土扩产 [34] 行业格局演变 - AMD在x86 CPU市场份额至2023年已接近35%,创二十年来新高;其开源生态ROCm在部分应用中对CUDA形成挑战 [33] - 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互联网巨头自研TPU、Inferentia、Dojo等专用芯片,预示算力版图可能呈现"碎片化"趋势 [34] - 芯片行业竞争已超越企业间的技术博弈,演化为国家间的战略较量,企业需在地缘政治复杂棋局中寻找立足之地 [34][35]
双“英”恩仇: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