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2025-10-02 08:03

核心观点 - 团餐行业是中国餐饮市场的重要支柱,在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升级驱动下,正向智慧化、标准化、集约化加速演进 [1] - 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7万亿元增长至2026年的超3.5万亿元,增长韧性强于餐饮市场整体 [29] - 行业正经历根本性转变,进入微利时代,Top100企业平均利润率从6.3%降至5.2%,企业需通过政企合作、精细运营、高附加值场景拓展应对挑战 [48] - 对标海外,中国团餐市场集中度(CR100为6.7%)显著低于北美(CR3约80%)和欧洲(CR3约45%),龙头企业存在市场整合机会 [60] 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端 - 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三产融合,团餐行业高度适配中央厨房等三产融合项目,有望借此向低线城市加速渗透 [4] - 政策推动团餐行业持续规范化发展,强调食品安全为红线,要求借助数字化手段布局供应链溯源体系 [7] - 青少年膳食改善政策引导下,"学生餐"成为保障青少年营养健康水平的重要场景,县域小学客群渗透率较低,未来有提升空间 [10] 需求端 - 中国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人均消费粮食124.4千克、蔬果176.1千克、肉蛋奶制品92.4千克,为团餐行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13] 供给端 - 在线外卖平台持续普及,2024年用户规模达5.9亿人,占网民比重53.4%,其发展倒逼团餐企业通过菜品创新带动供给升级 [15] 资本端 - 行业持续获得资金注入,融资主要用途包括: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三产融合项目、数字化供应链建设、通过企业整合实现跨区域扩张 [17] - 代表性融资案例包括:麦金地2021年8月战略融资3亿元用于三产融合项目及信息化系统建设;美餐2021年E轮及E+轮累计融资超10亿元用于数字化创新及供应链完善 [19] 技术端 - 头部社会餐饮品牌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经验(如点单服务、收银及营收分析、客群运营)有望在团餐领域应用,打破数据孤岛,提升运营能力 [20] 市场规模与客群特征 - 2024年团餐市场规模约2.7万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3.5万亿元 [29] - 学校场景是核心客群,营收占比约52.7%,其次为企业(26.3%)、政府机构(10.8%)和医院(9.6%) [34] - 不同客群需求差异显著:学校场景年营业天数约210天,餐标约16元/天,客流高度集中;医院场景需全年无休运营,餐标约30元/天;企业及政府机构场景年营业天数约250天,餐标约20元/天 [33] 运营模式分析 - 行业存在三种主要运营模式:承包入驻模式(当前占比约90%)、集体配餐模式、平台模式 [38] - 承包入驻模式食材成本占比约42%,净利润率约6%,依赖客户关系构筑护城河,难以规模化扩张 [40] - 集体配餐模式依托中央厨房,配送成本约3%,利润空间压缩至5%以内,但更灵活,适配小规模场景 [42] - 平台模式是社餐外卖在团餐领域的延伸,收入来源于流水抽成及系统接入费,依托成熟外卖网络优化配送边际成本 [46]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央厨房普及推动集体配餐模式渗透率提升,艾瑞预计未来三年其占比有望从当前水平提升至18%左右 [70] - 县域市场成为重要增量,"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能有效解决热餐配送与食品安全问题,支持当地三产融合的团餐企业将优先受益 [77] - 增量市场围绕健康与老年人群展开,如拓展老年餐、医院夜间供餐、定制化菜品服务等 [79] - 区域市场集中度将提升,30-50亿营收体量的团餐企业增速显著,区域内头部企业有望通过客群维护、供应链建设等形成竞争壁垒,完成整合 [82] 招标与竞争格局 - 行业招标逻辑转向规范化,评分体系由低价向质量倾斜,关注全链条经营规范化、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场景化 [50] - 行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外卖平台企业、连锁餐饮企业、物业企业纷纷依托自身供应链与品牌优势布局B端市场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