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科院倪鹏飞:警惕城市规模“越大越好”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03 13:07

城镇化发展阶段与城市体系演化 -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是存量空间,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1] - 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区域已进入“聚中有散”阶段,城市体系向都市圈、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方向演化[2] -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后发区域仍处在“集中集聚”阶段,部分城市收缩、部分城市壮大是必然趋势[2] - 都市圈群终将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真正主体形态[2][4]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机遇 -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超50%标志着城市群时代开启,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聚中有散”的城市群时代已成为必然[5] - 《意见》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带来战略布局、制度创新、政策红利和市场预期等重要机遇[5] - 需通过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制度创新,驱动资源向城市圈群“大聚小散”“高聚低散”[6] - 构建“圈群主体、多态嵌套”的城市体系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可释放“1+1大于2”的规模经济红利[6] 超大特大城市功能优化与协调发展 - 超大特大城市做强做精核心功能,需将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要素集中到最核心的功能上[7] - 实现“减量”与“增质”平衡需处理好基与核、高与低和聚与散三对关系,关键是以市场化方式促进都市圈化[7] - 通过超大特大城市都市圈化,将非核心功能疏解至当日通勤范围内的周边空间,实现中心与周边共赢[7] - 需警惕主张城市越大越好的倾向,任何城市规模都有合理区间,超过区间必然导致规模不经济[10] 房地产市场新阶段与“好房子”供给 - 中国城镇户籍居民的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城镇住房发展正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的“好房子”阶段[2][15] - “好房子”需求较大但供给相对不足,需从存量更新和新房建造两方面发力,并面向居民的普遍需求[2][15] - “好房子”供给应“量需而供”,精准匹配总量规模、户型结构、功能品质、空间区位等供给条件,摒弃高速发展时期的“三高”模式[15] - 需加快探索低杠杆、低负债、低周转、现房销售的房地产新开发、销售、融资模式[15] 房地产市场企稳与结构调整 - 当前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基础仍有待夯实,调整是不同于以往的深度调整[2][21] - 宏观经济持续好转是实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关键,将带动收入和就业增长,推动预期由弱变强[22] - 需为购房者减负,如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并加力存量商品房收储转保障房[22][23]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意见》将加速房地产市场供求和结构调整,高质量住房比例将逐步提高[2][24] 城市更新与保障房建设 -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需专项规划统筹指导这一多主体、多客体的系统工程[18] - 推进城市更新需破解钱从哪里来、力从哪里聚、利在哪里分三大核心问题,需进行融资机制创新[18][19] - 在保障房与商品房“双轨制”下,可推动两者“混居”并提升保障房建设标准,避免保障房被贴上“低端”标签[17] - 通过货币化安置、房票安置等方式进行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可减少存量供给并刺激新需求[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