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价值 - 眼科手术对精度和稳定性有极高要求,传统手术存在手颤和视觉-动作不一致的风险[1] - 机器人系统通过高刚性机械臂和精密运动控制算法,能有效滤除人手固有震颤,实现亚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定位稳定性[1] - 机器人应用显著提升了操作的精细度与可重复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并使一些以往被视为过于复杂或风险极高的眼底手术成为可能[1] 技术发展趋势:AI与自主化 - 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眼科手术机器人从“放大镜”和“稳定器”向具备环境感知、决策分析与自主执行能力的手术伙伴演变[2] - 在图像识别和路径规划能力支持下,机器人有潜力实现从入眼定位到目标区域操作的全过程自主化,这将提升手术效率与一致性,并促进标准化、规模化普及[2] - 自主化演进路径预计遵循“辅助控制→部分自动化→条件自主→高度自主”的阶梯式发展[7] - 以色列Forsight ORYOM已实现自动化白内障手术的动物实验,预计2025年开启人体临床试验[7] - Horizon Surgical Systems已实现自主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7] - 衔微医疗实现了机器人自主完成从对准眼球巩膜口到到达眼底指定坐标点的全过程移动[7] - 法国AcuSurgical计划在2029年前形成基于图像识别的眼底手术全流程AI赋能[7] 产品构型与市场定位 - 当前眼科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单臂协同操作构型与双臂主从控制构型两大类[3][5] - 单臂协同操作机器人以Preceyes、微眸医疗、迪视医疗等为代表,采用医生与机器人共同操控同一器械的模式,特点为结构简洁、集成度高、学习曲线短,主要应用于视网膜下注射等对单器械操作精度要求极高的步骤[3] - 双臂主从控制机器人以Forsight robotic的ORYOM、衔微医疗等为代表,采用主从控制架构,更贴近医生传统的“双手操作”习惯,优势在于支持更复杂、更完整的手术流程,定位为覆盖多术式的“眼科手术平台”[5] 全球与国内企业进展 - 海外企业方面,Forsight ORYOM预计2025年开启美国市场临床试验;Preceyes是迄今临床验证最充分的眼科机器人,已获得CE标志;Horizon Surgical Systems和AcuSurgical正处于早期临床和试验扩展阶段;Johns Hopkins和剑桥大学团队以科研驱动推动学术前沿[9] - 国内企业方面,微眸医疗、迪视医疗等已开展高精度视网膜注射适应症的临床注册实验;衔微医疗在双臂主从控制与自主化操作上积极布局,探索全流程机器人眼科手术平台的可能性[10] 行业整合与未来格局 - 蔡司于2022年以约4240万欧元收购Preceyes,旨在与其显微镜、iOCT等影像与手术管线整合,凸显了机器人需要与显微镜、OCT、导航系统等设备深度融合,构成完整眼科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术室的趋势[11] - 当多适应症眼科机器人平台进一步具备AI具身智能,并与影像系统、术中导航和诊疗设备协同工作时,将重塑眼科手术室的整体格局,并对国内眼科显微镜、OCT等光学和诊断设备市场产生决定性影响[11] - 未来眼科产业领军企业必然是具备跨产品线整合能力,能够覆盖诊断、手术到随访全流程的多管线平台型企业[11]
全球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趋势全景:高精度突破、AI 具身智能演进与行业整合方向
机器人大讲堂·2025-10-05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