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以“四三”工程作为实践抓手,将《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转化为具体行动,旨在实现2030年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目标[3] - “四三”工程包含“三大补强、三大转型、三大改革、三大提升”四大方面,形成“政策引领-工程落地-生态优化”的闭环,推动油气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21] 三大补强: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 研发组织补强: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递次衔接的创新平台体系,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创新投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加回,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5] - 技术装备补强:锚定“两深一非一老”油气开发及新能源装备需求,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升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的认定推广政策及配套措施[6] - 成果转化补强:推进超(特)深层油气钻探全尺寸模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并向行业开放共享,建立“研发-试验-应用-迭代”闭环机制以解决产学研用脱节约点[7] 三大转型:锚定产业升级方向 - 高端化转型:在油气领域聚焦深地万米、深水千米等方向研发关键装备,在新能源领域发力钙钛矿叠层及异质结、地热高效利用等技术,并布局长时储能装备参与钒基、铁基液流电池等技术攻关[9][10] - 智能化转型: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核心,加快油气装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深化昆仑大模型应用,推广昆鸿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并研发系列机器人推动智能钻机、无人场站等装备规模化应用[11] - 绿色化转型:将绿色理念贯穿装备全生命周期,开展再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布局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技术装备研发,并参与新能源装备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建设[12] 三大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 组织架构改革:推动组织架构从传统“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聚焦研发设计与品牌服务,剥离非核心制造环节,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决策机制[14] - 业务模式改革:开展油气装备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创新“装备租赁+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广新产品转固定资产租赁业务,构建覆盖装备设计、租赁、运维、再制造的数智化服务体系[15] - 运行机制改革:制定创新联合体研发合作实施办法,建立“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效益产出”的正向激励机制,将创新成效与团队考核紧密挂钩[16] 三大提升:夯实价值创造支撑 - 精益管理水平提升:建设完善国家石油测井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平台,构建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四全”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装备质量追溯系统[18] - 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组建“技术+市场”复合型团队提供定制化装备解决方案,依托高端装备性能优势突出智能装备价值,并利用“三首”采购绿色通道政策扩大国产高端装备市场份额[19][20] - 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优势互补,推动中俄等国家油气装备标准和实验室互认,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并推动高端钻机、压裂装备等产品及服务“走出去”[21]
《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以“四三”工程锚定油气装备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