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能源转型取得历史性跨越,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2] - 能源结构实现由“煤炭为主”向“多元清洁”的实质性跨越,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 [3] - 电网系统完成智慧升级,具备应对高负荷的尖峰能力,并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6][7] -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装机规模达9500万千瓦,占全球总量40%以上,成为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标杆 [8] - 绿色动能深刻重塑经济社会生态,单位GDP能耗显著降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基础设施迅猛发展 [10][11] 结构之变:能源体系由“煤炭为主”向“多元清洁”的实质性跨越 - 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3.2%,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攀升至19.8% [3]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1.7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5.7亿千瓦、光伏装机超过11亿千瓦(占全球总规模近一半),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增长 [3] - 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60%,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 [3] - 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利用低谷弃水电量制氢将电价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绿氢成本控制在21-25元/公斤 [4] - 华能彭州制氢项目年产绿氢1860吨,可满足500辆氢燃料电池车需求,年减碳1.67万吨 [4] - 中国华电、华润集团开发的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配套4×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全容量投产,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周边的项目投运后年均可输送绿电超35亿千瓦时 [4] - 新疆库车项目依托当地光伏资源,年产绿氢万吨,为化工、交通等领域绿氢替代提供支撑 [4] - 三峡集团在库布其沙漠建设的百万千瓦级光伏治沙项目年均生产绿电40亿千瓦时 [5] - “煤、油、气、核、可再生”五路并进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自给率坚守80%的安全红线 [5] 电网之强:从“用上电”到“用好绿电”的智慧升级 - 2025年7月17日全国用电负荷创下15.08亿千瓦的历史峰值,实现“零拉闸限电” [6] - 国网新能源云平台精准引导风电光伏科学布局,新一代调度系统实现对6万座变电站、数十万新能源场站的毫秒级响应 [6] - 湖南构建覆盖14市州的多元储能协调控制平台 [6] -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通过108亿立方米库容实现“丰蓄枯用”,为柯拉水光互补电站(全球最大海拔最高)提供稳定支撑 [6] - 德阳“光-储-氢”示范园开发氢能“充电宝”,绿电高峰时段制氢储存,用电紧张时通过燃料电池回馈电网,能源转化效率超90% [6] - 2025年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将达5亿千瓦 [7] 储能之新:新型储能点亮能源新质生产力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新型储能装机达9500万千瓦,占全球总量40%以上 [8] - 中国华电掌握大功率碱性电解水制氢和PEM电解水制氢系统、DCS/PLC控制系统、离网制氢能量管控EMS系统、氢储能及氢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系统、柔性合成氨及甲醇系统等关键技术 [9] - 开发“华臻”碱性电解槽及“华翰”PEM电解槽系列核心装备 [9] - 达茂旗至包头市区输氢管道全长190公里,建成后年输氢量可达20余万吨 [9] - 国电南自研发的“全国产化碳化硅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实现核心器件100%国产替代,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 [9] - 华电科工“华坤”系列储能产品中,“坤智”智能电池系统首创气压安全预警功能,“坤融”交直流一体机实现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8%且辅助能耗降低45% [9] - 华电宜宾三江新区100MW/200MWh储能电站作为四川省首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采用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使占地面积减少20%,年转化绿电达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24万吨) [9] 转型之效:绿色动能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 [10]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较“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 [11] - 全国充电桩总量突破1281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98.4% [11] -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通过地源热泵、分布式光伏实现绿色供能 [11] - 四川建成“成渝氢走廊”,成都试点制氢加氢一体站,通过离网电解水制氢降低运储成本,推动氢车百公里成本逼近燃油车 [11] - 光伏全产业链产量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全球占比分别达93%、96%、94%、84% [11] - 全球光伏组件成本十年下降90% [11]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从用电大国到电力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国家能源局·2025-10-05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