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OpenAI通过创新的“循环融资”和“股权换采购”模式,将供应商深度绑定,以支撑其近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此举正在重写AI时代的资本规则[1][4][10] - 尽管金融工具设计精巧,但计入未来巨额资本支出后,公司2026年总资金需求将飙升至约1140亿美元,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将激增至75%[2][18][22] - 这种模式立竿见影地推高了合作伙伴的市值,但整个生态的繁荣建立在AI应用将持续指数级增长的假设上,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23][24][27] 万亿算力订单与资本游戏 - OpenAI已签署近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包括与英伟达5000亿美元、AMD 3000亿美元、甲骨文3000亿美元以及CoreWeave超过220亿美元的合作[3][7] - 公司利用其在AI领域的领军地位作为杠杆,说服供应商以非传统方式为其算力扩张提供资金,将未来增长潜力提前变现为当下购买力[4][8] - 公司今年可能亏损约100亿美元,其宏伟蓝图的背后是严峻的财务现实[7] 创新融资模式:金融炼金术 - AMD模式(股权换采购):OpenAI计划采购价值900亿美元的AMD GPU,核心是AMD向其发行认股权证,允许以每股0.01美元购买最多1.6亿股AMD股票[11] - 该模式将硬件销售转化为股权配置,若AMD股价涨至600美元,OpenAI持有的潜在股份价值将达960亿美元,约等于硬件采购总价值,形成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和共生关系[11] - 英伟达模式(循环收入):英伟达计划未来十年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OpenAI再用这笔钱购买英伟达芯片,高盛将此类交易称为“循环收入”[12][13] 高盛对OpenAI资金流的剖析 - 运营现金流视角:2026年年度运营基础设施成本约为350亿美元,资金来源相对平衡,包括自身收入贡献约48%、供应商融资贡献约27%、外部融资贡献约25%[17][19] - 计入资本承诺后:未来重大资本承诺(如自建数据中心需约6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需190亿美元)使2026年总资金需求从350亿美元飙升至1140亿美元[18] - 资金结构彻底失衡,外部股权和债务融资需求占比激增至75%,自身收入贡献被稀释至17%,供应商融资贡献骤降至8%[18][20] 模式影响与潜在风险 - 协议立竿见影地推高合作伙伴市值,例如甲骨文和AMD在宣布合作后市值分别飙升2440亿美元和630亿美元,形成正向反馈循环[23][24] - 产业格局发生深层变动,英伟达等上游企业收入正从财务稳健的超大规模云厂商,越来越多地流向风险更高的AI创业公司和主权AI基金[26] - 高盛预计,到2027年,AI创业公司和主权AI将分别为英伟达贡献660亿和460亿美元的收入[26] - 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支出在未来数月内将历史性地超过所有通用办公楼的建设总和[26]
1万亿美元的大单,OpenAI的钱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