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步的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2024年联亚集团财报显示锐步收入出现19%的跌幅 [3] - 锐步在淘宝、京东、抖音三大平台的年销售额不及耐克天猫618首小时成交额的零头 [3] - 锐步在1991年销售额达到27亿美元的历史高峰 [7] - 2020年第二季度锐步销售额暴跌44%,市场价值缩水至10亿美元,阿迪达斯最终以25亿美元将其出售,割肉超10亿美元 [11] 锐步的历史兴衰与战略失误 - 1987年锐步以14亿美元营收碾压同期营收8亿美元的耐克 [3] - 80年代凭借Freestyle健美操鞋精准切入女性市场,7年内从流行品牌跃居全球第一 [5][7] - 90年代通过奥尼尔、艾弗森等代言及拿下NBA运动服独家制造权,在篮球赛场与乔丹鞋分庭抗礼 [7] - 90年代职业经理人主导下押注90美元以下产品线,错失运动鞋消费升级浪潮 [8] - 当耐克用可视气囊技术收割年轻客群时,锐步设计团队流失过半,明星效应沦为空壳 [9] 所有权变更与运营问题 - 2006年阿迪达斯以38亿美元收购锐步,意图借助其篮球资源对抗耐克,但最终成为“最昂贵的错误” [10] - 阿迪达斯挤走锐步独占的NBA资源,并使其共享渠道、模糊定位,导致姚明代言球鞋连购买渠道都难寻 [11] - 2020年后锐步被ABG以25亿美元收购,ABG采用轻资产模式,将中国经营权授予联亚集团 [11][12] - ABG年营收320亿美元,专注IP授权但放弃品控与运营,联亚集团同时代理多个品牌导致精力分散 [12] 中国市场困境与本土化挑战 - 联亚集团2024年代理的多个品牌销售额不如预期,暴露轻资产模式在本土化能力不足时的致命短板 [12] - 中国运动市场已进入“精准细分”时代,李宁深耕国潮、安踏押注户外,而锐步直到2025年才随ABG亚太总部落地上海布局本土化 [13] - 锐步中国团队长期依赖联亚的共享资源,新品研发周期比竞品长,营销费用远远不足耐克 [13] - ABG鼓吹亚太市场20亿美元零售额与美国200亿美元市场的差距是“增长机遇”,但锐步19%的跌幅已敲响警钟 [18] 行业启示与品牌生存法则 - 锐步的案例表明“靠单品登顶容易,靠体系扎根太难” [15] - 品牌缺乏应对潮流的核心能力,当消费从“功能需求”转向“文化认同”,竞争从“产品比拼”升级为“生态较量”时,缺乏自我革新终将被抛弃 [18] - 轻资产模式是放大镜,能放大优势,更能暴露短板 [18] - 安踏对锐步的传闻收购可能是其翻盘机会,但需避免重蹈覆辙 [18]
暴跌19%,曾击败耐克的“神鞋”天塌了!
商业洞察·2025-10-06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