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的演变与现状 - 中美脱钩已从智库概念转变为现实 体现在企业搬迁、供应链转移、资本流动和留学生流向等多个方面[2] - 美国对华政策完成从“接触”到“防范”的转型 两党在对华态度上异常团结[2] 贸易层面的脱钩表现 - 美国对华平均关税在2025年后提升至20%以上 部分行业接近30% 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3] - 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墨西哥和马来西亚 以应对高关税 美国通胀未因此失控[3] - 2024年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 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5.4%[5] - 越南制造业外资流入同比增长35% 成为新的世界工厂[5] 资本与技术层面的脱钩 - 美国风险投资几乎全部撤离中国 红杉、IDG等美元基金影响式微[3] - 美国对境外投资的审查范围扩大 涵盖芯片、AI、量子计算和新能源等行业[3] - 中美双方均追求“安全的全球化” 将敏感技术留在国内 低附加值产业外包[3] 心理与战略层面的转变 - 美国学界、企业界和媒体界形成“新时代共识” 认为对华依赖过高 必须分散风险[4] - 华为事件促使中国推动“科技自立”运动 自给自足方向已成定局[5] - 脱钩是“渐行渐远”而非“完全分手” 例如iPhone组装从主要在中国转为中国与印度同时进行[5] 对全球经济与投资格局的影响 - “再全球化”打破高效全球分工 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通胀压力更顽固[5] - 全球投资主线从“找增长”转向“找安全” 资金倾向于政治风险低的地区如印度、印尼和中东[6] - 资本市场进入“区域化时代” 世界从“全球一体化”走向“区域多极化”[6][7] 脱钩带来的经济代价与调整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 是2003年以来同期第二低水平[6] - 美国失去物美价廉的制造伙伴 面临更高成本和更慢的通胀回落[6] - 中国被迫加速经济“内循环” 培育本土科技并扩大对东盟、中东和非洲的贸易[6] 长期趋势与投资者策略 - 中美脱钩是长期结构性转变 而非短期风波[7] - 投资者需审时度势 在区域多极化的新格局中寻找“局部风口”[7]
中美脱钩,还回得去么?
伍治坚证据主义·2025-10-08 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