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证券化实证——邮储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似乎做了个“寂寞”
数说者·2025-10-09 12:48

文章核心观点 - 不良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并不适合银行用于处置不良贷款,其本质是低效且不经济的 [1] - 银行通过“核销+清收”的传统方式,可以在12个月内达到与证券化相同的处置效果,且能避免额外成本和利润侵蚀 [6][7][8] -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实际融资额仅为对价款的一半左右,且放弃了过渡期内高额清收款项的时间收益,并未获得真正的资金提前回笼优势 [4][5][6] - 实证分析显示,证券化处置需要消耗85%以上的核销资源,且随着每年滚动发行,对银行利润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 [15][17][18]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主要问题 - 所有参与方的收益均来自证券化基础资产(不良贷款)后续的清收回款,而该回款实际由银行自身催收完成 [1] - 证券化后银行收到的对价款远低于不良贷款后续的实际清收回款,存在将资产“卖低了”的风险 [1][14] - 证券化操作人员倾向于选择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以规避兑付风险,但这反而减少了银行自身的优质清收资源 [2] - 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呈前高后低特征,过渡期(约4个月)内的清收回款能占到证券化对价款的50%左右甚至更多 [2][14] - 银行在发行日实际只收到了约50%的对价款,另外50%是过渡期内已清收但需支付给投资者的款项,并未实现全额融资 [4][5] - 银行放弃了过渡期回收款的时间收益,使得所谓的提前收回资金优势被抵消,并需额外支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5][6] - 多数证券化产品在封包日起12个月左右收回的款项就能超过发行对价款,银行自行清收同样能快速实现资金回收 [6][14] - 证券化需要大量消耗核销资源,对于本金与对价款之间的差额需进行核销操作 [7][15] 邮储银行实证分析 - 2021年至2024年,邮储银行共发行了22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处置不良贷款本金总额达399.52亿元,收到对价款107.3亿元 [11] - 针对基础资产为信用贷款的14单产品分析显示,过渡期平均为139天,清收回款平均达到对价款(95%口径)的47.8% [12][14] - 这些产品清收回款达到对价款所需天数最短为294天,最长为452天,平均为367天(约12个月) [12][14] - 证券化对价款占不良贷款本金的比例最低为8.8%,最高为19.2%,平均为14.4%,意味着核销资源消耗占比达85%以上 [12][15] - 2021年、2023年和2024年,因证券化处置导致邮储银行利润分别减少0.09亿元、1.85亿元和3.26亿元 [16][17] - 在发行单数和处置规模相对稳定后,证券化对银行利润和不良率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负的趋势 [18] 行业实践与动机分析 -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中介机构(如券商、律师、会计师)因其业务收入与证券化发行挂钩,有动力推动此类业务,但不对银行的成本效益分析负责 [21] - 银行内部因部门分割、粗放经营或专业能力不足,可能被中介机构“忽悠”而选择证券化,忽视了其实际成本和必要性问题 [22] - 证券化操作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可能被用于表现工作“深度”,从而获取内部资源,但实质上并未带来会计科目变化以外的真实收益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