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说者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不良贷款证券化原理和作用详解
数说者· 2025-09-26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证券化作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对银行存在负面影响 包括利润侵蚀 时间优势缺失 清收资源侵占和可替代性 本质是融资手段而非有效处置工具 [10][25][26] 邮储银行案例基础资产特征 - 基础资产为个人信用类不良消费贷款 封包日(2022年5月18日)涉及8,675户借款人及18,529笔贷款 [3] - 入池本息费总额12.01亿元 其中本金11.10亿元 息费0.91亿元 [3] - 预计33个月回收总额2.37亿元 单笔贷款平均本息费余额6.48万元 加权平均逾期期限10.48个月 [3] 证券化产品发行结构 - 发行总额1.82亿元 相当于入池本金金额的16.40% 预计回收金额的76.8% [4][7] - 优先档规模1.42亿元(占比78.02%) 固定利率2.38% 评级AAAsf 预期2024年1月26日到期 [5] - 次级档规模0.40亿元(占比21.98%) 无票面利率 [5] 证券化动因分析 - 银行通过证券化出售11.10亿元不良贷款 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 [9] - 提前获得1.82亿元对价款 若贷款已计提100%拨备可增加等额利润 [9] - 银行继续担任贷款服务机构 收取基本服务费(处置收入总额3%)及超额奖励服务费(剩余金额80%) [9] 证券化实际效果分析 - 封包后5个月实际回收1.05亿元(2022年10月末) 7个月累计回收1.35亿元(2022年末) 均超预期 [11][13] - 10个月累计回收1.82亿元(2023年3月末) 12个月累计回收2.27亿元(2023年6月末) [13][14] - 证券化使银行2022年多收0.47亿元 但拉长周期看反而减少盈利因回收款需支付投资者 [11][14] 时间价值驳斥 - 过渡期(2022年5-10月)回收1.05亿元占对价款57.69% 银行实际可支配资金仅0.77亿元 [15] - 自然清收呈现前高后低特征 平均到账时间仅晚2个月 过渡期资金时间价值损失大于后续收益 [16] - 截至2023年9月末自然清收可达2.67亿元 远高于证券化对价款1.82亿元 [17] 滚动发行负面影响 - 首年证券化对价款可能高于当年清收款(如2020年A产品2亿对价vs1.7亿回收) [18] - 后续年份滚动发行导致清收款合计值远超对价款(如2021年2.7亿回收vs2亿对价) [19] - 持续发行将导致第二年及以后年份出现大幅亏损 [19] 核销清收替代性 - 证券化需核销本金与对价款差额9.28亿元 与直接核销加清收效果无异 [21][22] - 证券化基础资产多为优质不良贷款 侵占清收资源且放弃风险分类上调可能 [24] - 通过核销消耗拨备可处置更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 证券化实际成本高昂 [24] 结论性观点 - 证券化使银行长期回收金额减少 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25] - 时间优势不存在 滚动发行加剧盈利压力 [25][19] - 传统核销与清收手段可完全替代证券化作用 [22][26] - 证券化本质是融资手段 用于不良处置可能沦为粗放式表演 [26]
沦为一场“表演”?不良资产证券化原理和作用详解
数说者· 2025-09-25 07:50
文章核心观点 - 证券化作为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对银行存在负面影响 包括利润侵蚀和时间优势虚假性 通过邮储银行案例展示证券化实际效果不如传统核销与清收手段[2][10][26] 邮储银行证券化案例基础资产分析 - 基础资产为个人信用类不良消费贷款 封包日(2022年5月18日)涉及8,675户借款人及18,529笔贷款[3] - 入池本息费总额12.01亿元 其中本金11.10亿元 息费0.91亿元 预计33个月回收2.37亿元[3] - 单笔贷款平均本息费余额6.48万元 加权平均逾期期限10.48个月 前10大借款人未偿本息费占比仅0.57%[3] 证券化产品发行结构 - 发行规模1.82亿元 其中优先档1.42亿元(占比78.02%)固定利率2.38% 次级档0.40亿元(占比21.98%)[4][5] - 优先档预期2024年1月26日到期 法定到期日为2028年4月26日 获中诚信国际和中债资信AAAsf评级[5] - 发行金额仅为本金11.10亿元的16.40% 且为预计回收款2.37亿元的76.8% 预留安全边际保障投资者收益[7] 证券化参与方动机分析 - 投资者因潜在盈利空间购买 优先档投资1.42亿元需基础资产回收超1.42亿元即可保本 次级档提供安全垫[8] - 银行通过证券化降低不良贷款余额11.10亿元 提前获得1.82亿元对价款增加利润 前提是贷款已计提100%拨备[9] - 银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收取基本服务费(处置收入总额3%)及超额奖励服务费(剩余金额80%)增加中间业务收入[9] 证券化实际效果与预测偏差 - 封包后5个月(至2022年10月31日)实际回收1.05亿元 7个月(至2022年12月31日)累计回收1.35亿元 超预测值1.04亿元[11] - 截至2023年3月31日(10个月)累计回收1.82亿元 覆盖发行对价款 至2023年6月末(12个月)累计回收达2.27亿元[13][14] - 自然年内(2022年)证券化使银行多收0.47亿元现金 但按12个月周期计算反而减少盈利因回收款需支付投资者[12][14] 时间优势虚假性论证 - 过渡期(2022年5月18日至10月17日)回收1.05亿元占对价款57.69% 银行实际可支配资金仅0.77亿元(42.31%)[15] - 不做证券化情况下 过渡期1.05亿元可产生时间价值 且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持续回收0.77亿元平均仅晚2个月[16] - 长期看(至2023年9月末)累计回收2.67亿元 远高于证券化提前收到的1.82亿元及所谓时间收益[17] 滚动发行负面影响 - 假设每年发行同类证券化产品 第一年对价款可能高于清收款(如2020年A产品2亿元对价>1.7亿元回收) 但第二年及以后年份清收款合计值(如2021年2.7亿元)远高于当年对价款(2亿元) 导致银行持续亏损[18][19] - 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中清收款通常快速覆盖对价款 抵押类贷款可能出现首年优势 但滚动发行使优势不可持续[19] 传统处置方式替代性 - 证券化需核销本金与对价款差额9.28亿元 而实际清收数据表明10个月可回收1.82亿元 12个月可回收2.27亿元 核销加清收可达到相同效果[21][22] - 证券化基础资产多为银行优质不良贷款 本可通过清收实现资源优化甚至风险分类上调 证券化反而侵占清收资源并放弃分类上调机会[24] - 银行可将证券化消耗的拨备用于核销更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 避免为符合证券化要求而牺牲优质清收资源[24] 总体结论 - 证券化本质是融资手段而非有效处置方式 银行通过自身催收的款项因分配投资者而减少利润[25][26] - 证券化过渡期现金流锁定使时间优势不存在 滚动发行导致后续年份利润受损[25][26] - 传统核销与清收手段完全可替代证券化 且避免银行利润与不良率的双重负面影响[22][26]
杭州银行VS宁波银行:浙江两家头部城商行的对决
数说者· 2025-09-22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作为浙江省内两家头部城商行 在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宁波银行在总资产、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上全面领先 但杭州银行在人均效率和资产质量优化方面表现更优 [2][16][28][46]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杭州银行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杭州城市联合银行 经多次更名后于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926) 前三大股东为杭州市财开投资集团(16.60%)、红狮控股集团(9.67%)和杭州市城建投资集团(5.98%) 以市属国企为主导[3][6][7] - 宁波银行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宁波城市合作银行 2007年更名为宁波银行并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142) 前两大股东为宁波开发投资集团(18.74%)和新加坡华侨银行(18.69%) 拥有显著的外资战略投资者背景[3][8][9] 经营区域与业务布局 - 两家银行均实现浙江省内11个市全覆盖 杭州银行设有15家分行(含5家省外分行) 贷款占比78.69%集中于浙江(杭州占43.01%)[10] - 宁波银行设有16家分行(含6家省外分行) 贷款占比64.37%位于浙江(宁波占33.07%) 省外业务拓展力度更大[10] 子公司与业务多元化 - 杭州银行拥有杭银理财(100%控股)和杭银消金(42.95%持股)两大核心子公司 聚焦理财与消费金融业务[12] - 宁波银行拥有宁银理财(100%)、永赢金融租赁(100%)、宁银消金(92.79%)和永赢基金(71.49%)四家子公司 业务覆盖理财、租赁、消金和基金四大领域[12] 财务表现对比 - 规模指标:2024年末宁波银行总资产3.13万亿元 为杭州银行2.11万亿元的1.48倍 营收666.31亿元对383.81亿元(1.74倍) 净利润271.27亿元对169.83亿元(1.60倍)[16] - 资产结构:两家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均低于50% 宁波银行公司贷款占比55.53%-58.94% 低于杭州银行的63.64%-66.90%[16] - 盈利能力:宁波银行净息差持续高于杭州银行(2024年1.86% vs 1.41%) 但杭州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更高(2024年9.69% vs 6.99%)[16][30] - 资产质量:2024年末两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为0.76% 但杭州银行拨备覆盖率541.45%显著高于宁波银行的389.35% 关注类贷款占比0.55%也低于宁波银行的1.03%[16][20] 长期趋势分析 - 规模增长:2016-2024年宁波银行总资产增速快于杭州银行 两者差距从1.23倍扩大至1.48倍[21] - 盈利效率:宁波银行营收始终为杭州银行1.7倍左右 但净利润差距从2017年2.05倍收窄至2024年1.60倍[23][26] - 人均效率:杭州银行2024年末员工14,409人 人均创收266万元 高于宁波银行26,976人的247万元[13][14][28] 人力资源与薪酬 - 员工规模:宁波银行员工总数26,976人(含子公司2,921人) 较杭州银行多出约12,000人[14][15] - 薪酬水平:2024年两家银行员工平均薪酬均为54万元左右 但宁波银行董事长薪酬275万元高于杭州银行董事长的76万元[44]
3.4万亿不良贷款待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详解
数说者· 2025-09-17 07:5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趋势 - 2024年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50%,2025年6月末为1.49%,较2020年9月的1.96%大幅下降[2] - 自2020年9月末以来不良贷款率基本处于持续下降过程,资产质量整体稳定良好[2] 不良贷款余额变化 - 尽管不良率下降,但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大,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3] - 202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3.28万亿元,2025年6月末达3.43万亿元,较2014年末的0.84万亿元显著增长[3] 不良贷款处置规模与方式 - 随着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处置规模越来越大[5] - 招商银行2024年处置不良贷款629.02亿元,其中常规核销304.01亿元(占比48%),不良资产证券化225.69亿元,清收75.99亿元,其他方式23.33亿元[6] - 主要处置手段包括核销、清收、以物抵债、转让、重组等[6] 不良贷款核销机制 - 核销是指金融企业将呆账冲销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或直接调整损益的账务处理方式,将不良贷款从资产负债表内转移至表外[9][11] - 核销可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但不影响当期利润,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处置方式[12] 不良贷款清收分类 - 清收分为表内清收(未核销贷款)和表外清收(已核销贷款)[13] - 催收方式包括自主催收、委外催收、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和诉讼催收[13] 以物抵债的特点与风险 - 以物抵债是以非现金财产抵偿欠款,可阶段性降低不良贷款,但后续存在处置风险(如资产贬值、保管成本)[14] - 财政部规定抵债资产原则上不能对外出租[14] 不良贷款转让机制 - 转让是指银行将不良贷款以折扣价卖给专业处置机构,购买方后续收回款项全部归己[16] - 与委外清收不同,转让是彻底出售而非委托代理关系[16] 重组与证券化的特点 - 重组是通过合同变更(如延长期限、调整利率)缓解借款人暂时性困难,但短期内对控制不良帮助有限[18] - 不良贷款证券化本质是融资手段,但并非优选处置方式[20]
江苏银行VS南京银行:江苏两家头部城商行对决
数说者· 2025-09-15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均为总部位于南京的全国前五城商行 江苏银行在总资产、营收和利润规模上全面领先南京银行 并于2025年上半年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商业银行[2][15][45] - 两家银行资产质量均表现优异 南京银行始终保持低不良率和高拨备覆盖率 江苏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并已稳定在优秀水平[18][34][41] - 业务结构方面 江苏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更高 南京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提升更快且业务更多元化 涵盖基金管理业务[13][17][27] 出身和级别 - 江苏银行系2007年由江苏省内10市城商行合并重组成立 属省属城商行 推测为厅级单位[3][6] - 南京银行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南京城市合作银行 经多次更名和外资入股 属南京市属城商行 推测为副厅级单位[4][6] 股权结构 - 江苏银行前十大股东以省属国企为主 合计持股约40% 最大股东江苏省国际信托持股6.98%[4] - 南京银行股权结构更多元 外资法巴银行合计持股16.38% 市属国企紫金投资持股10.92% 省属国企江苏交通控股持股10.14%[6] 资本市场 - 两家银行均在上交所上市 南京银行2007年上市(代码601009) 江苏银行2016年上市(代码600919)[7][8][9] - 江苏银行于2020年入选我国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10] 经营区域 - 两家银行均实现江苏省内13个地市全覆盖 江苏银行下设17家分行和522家支行 南京银行下设16家分行和289个网点[11] - 江苏银行经营区域更广 在长三角、珠三角(深圳分行)和环渤海设有异地分行 南京银行尚未进入珠三角[11] 业务结构 - 江苏银行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 覆盖金融租赁、理财、消费金融和村镇银行业务[12] - 南京银行拥有3家控股子公司和3家参股公司 业务除金融租赁、理财、消费金融外 还独家拥有基金管理业务[13] 财务表现 - 规模指标: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总资产47884.8亿元 营收448.64亿元 净利润210.6亿元 均为南京银行(总资产29014.38亿元/营收284.8亿元/净利润127.05亿元)的1.65倍左右[15][16] - 盈利能力: 南京银行净息差更高(2025年上半年1.86% vs 1.78%) 但江苏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更高(73.42% vs 54.94%)[15][17] - 资产质量: 2025年上半年两家不良率均为0.84% 拨备覆盖率均超310%(江苏银行331.02% vs 南京银行311.65%)[15][18] 历史趋势 - 近十年江苏银行总资产规模始终为南京银行1.5倍左右 但营收和利润优势持续扩大 营收从2016年1.18倍增至2024年1.61倍 净利润从1.2倍增至1.58倍[19][21][24] - 江苏银行总资产经营效率显著提升 推动盈利差距扩大[26] 人力资源 - 2024年末江苏银行员工20780人 硕士以上占比20.7% 南京银行员工18045人 硕士以上占比30.13%[14] - 江苏银行平均薪酬约56万元 略高于南京银行的53万元[43]
甘肃银行VS兰州银行:甘肃两家城商行的PK
数说者· 2025-09-12 07:31
出身和级别 - 甘肃银行由甘肃省政府主导于2011年9月合并重组平凉市和白银市城商行设立 为省级城市商业银行[3] - 甘肃银行前十大股东以省属国企为主 合计持股比例超过60% 最大股东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7.63%[4] - 兰州银行前身为1997年设立的兰州城市合作银行 2008年更名为兰州银行 属于市属城商行[4] - 兰州银行前十大股东以民企为主 合计持股比例约30% 最大股东兰州市财政局持股8.74%[6] - 甘肃银行行政级别可能属于正厅级单位 兰州银行推测为处级或副厅级单位[6] 资本市场 - 甘肃银行于2018年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股票代码2139.HK[8] - 兰州银行于2022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 股票代码001227.SZ[9] 经营区域 - 两家银行均已实现甘肃省内14个市州全覆盖[10] - 甘肃银行拥有1家总行营业部、12家分行、181家支行 覆盖约95%的县域[10] - 兰州银行下辖1家总行营业部、15家分行、162家支行 但兰州地区贷款余额占比达69.22%[10] 子公司情况 - 甘肃银行控股1家村镇银行 平凉市静宁成纪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持股62.73%[11] - 兰州银行控股1家金融租赁公司 甘肃兰银金融租赁公司 持股60%[12] 员工情况 - 甘肃银行2024年末员工4595人 硕士以上占比9.01%[13] - 兰州银行2024年末员工4280人 硕士以上占比11.57%[14] 财务表现 - 兰州银行总资产规模领先 2024年末达4862.85亿元 2025年6月末达5097.42亿元 甘肃银行同期为4147.08亿元和4274.82亿元[15] - 兰州银行营收能力更强 2024年营业收入78.54亿元 归母净利润18.88亿元 均为甘肃银行的1.3倍和3.24倍[15] - 兰州银行净息差更高 2024年为1.43% 2025年上半年为1.37% 甘肃银行同期为1.18%和1.12%[15] - 甘肃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更高 2024年末为54.40% 2025年6月末为55.20% 兰州银行稳定在50%左右[15][27] 资产质量 - 兰州银行不良贷款率更低 2024年末为1.83% 2025年6月末保持1.83% 甘肃银行同期为1.93%和1.85%[15] - 兰州银行拨备覆盖率更高 2024年末为201.60% 2025年6月末达207.89% 甘肃银行同期为134.05%和136.79%[15] - 两家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均超过4% 逾期贷款占比均超过2.5% 均劣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6][36] - 两家银行净息差均小于不良贷款率[17] 业务结构 - 两家银行营业收入主要依赖利息净收入 占比由95%下降至75%左右[26] - 甘肃银行贷款占比持续上升 从2015年末41.88%提升至2024年末54.40%[27] - 两家银行净息差持续下降 甘肃银行从2015年3.85%降至2024年1.18% 兰州银行从2.85%降至1.43%[31] 历史表现 - 兰州银行总资产自2020年末起保持领先 2025年6月末超出甘肃银行约800亿元[19] - 甘肃银行2016-2018年营业收入高于兰州银行 2018年高出约10亿元 但2019-2021年连续三年负增长[21] - 两家银行2019年均出现利润断崖式下跌 甘肃银行下降85.18% 兰州银行下降34.88%[23] - 2019年后甘肃银行归母净利润始终约为兰州银行三分之一 2024年占比仅30.83%[24][40] 薪酬福利 - 兰州银行员工成本更高 2024年达15.19亿元 甘肃银行稳定在12-13亿元[38] - 兰州银行员工数量更少但平均薪酬更高[38][42]
商业银行或成房屋的最大出售方
数说者· 2025-09-08 07:33
个人住房贷款市场集中度 -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37.74万亿元,其中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合计占比66.48%,余额25.09万亿元;若加上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8家银行合计占比73.17%,余额27.61万亿元,显示市场高度集中于头部银行 [2]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位列前四,2025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分别为6.05万亿元、6.15万亿元、4.94万亿元和4.09万亿元,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6.02%、16.28%、13.08%和10.82% [2]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重要性 - 个人住房贷款是头部银行最大的单一贷款品种,例如工商银行该业务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0.1% [3] 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 - 主要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工商银行2025年6月末不良率达0.86%,较2024年末的0.73%上升13个基点,较2019年末的0.23%上升近4倍 [4] -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2025年6月末不良率均超过0.7%,较5年前大幅上升 [5] 不良贷款证券化处置规模 - 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加速处置个人住房不良贷款,2024年全年处置金额701.11亿元,2025年上半年处置金额495.86亿元 [11] - 证券化单数从2020年的6单增至2024年的29单,2025年上半年已达19单,参与银行从2020年的3家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4家 [8][13] 证券化对应的房产处置量 - 2025年上半年通过证券化处置8.38万笔不良房贷,对应8.38万套住房,超过万科2025年上半年4.5万套的交付量 [16] - 2022年至2024年通过证券化拟出售住房数量分别为4.25万套、11.36万套和13.22万套,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16] 证券化运作机制 - 个人住房不良贷款证券化本质是融资行为,银行将未来收益(依靠处置抵押房屋的现金流)打包出售给投资者,需在短期内(通常5年内)完成偿付,迫使银行快速处置房产 [19][20][23] - 以邮储银行2022年证券化项目为例,资产包涉及5633套住房,加权平均剩余年限19.73年,但证券化要求优先档投资者在2.5年内获得偿付 [23][24][25] 行业潜在风险循环 - 若房市持续低迷,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可能进一步上升,证券化处置规模扩大或对房价形成压制,导致"越处置不良率越高"的负反馈循环 [26]
湖北银行VS汉口银行:湖北两家城商行的PK
数说者· 2025-09-04 07:32
出身和级别 - 湖北银行于2010年通过合并湖北省内5市城市商业银行新设组建 省属国企持股比例达45.63%[3] - 汉口银行前身为1997年设立的武汉城市合作银行 2008年更名 市属国企及民企为主要股东 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持股11.62%[5] - 湖北银行为正厅级单位 汉口银行为副厅级单位[5] 经营网络 - 湖北银行分支机构达269家 实现湖北省内17市州59县域全覆盖 无省外布局[7] - 汉口银行分支机构217家 其中武汉地区147家占比68% 省外在重庆设分行[7] - 汉口银行业务高度集中于武汉地区 2022年末存贷款余额及利息收入占比均超83%[7] 子公司布局 - 湖北银行参股湖北消费金融公司 持股31.91%[8] - 汉口银行控股两家村镇银行(各持股90%) 参股航天科工金融租赁公司25%股权[8] 人力资源 - 湖北银行员工5952人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9.66%[9] - 汉口银行员工5190人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18.02%[10][11] 财务表现 - 湖北银行总资产5231.11亿元 汉口银行总资产5545.85亿元[13] - 湖北银行营业收入101.61亿元 归母净利润26.58亿元 均高于汉口银行(88.49亿元营收 10.55亿元净利润)[13] - 湖北银行净息差1.62% 高于汉口银行1.33%[13] - 湖北银行不良贷款率1.95% 拨备覆盖率236.22% 优于汉口银行(不良率2.87% 拨备覆盖率148.66%)[13] 业务结构 - 两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均超73% 湖北银行手续费收入占比3.14% 高于汉口银行1.42%[13] - 湖北银行贷款占比55.93% 公司贷款占67.01% 汉口银行贷款占比56.05% 公司贷款占54.07%[13] 长期趋势 - 汉口银行总资产长期领先 但湖北银行近十年增速更快 占比从2019年末64.55%升至2024年末94.32%[15] - 湖北银行自2019年起营收反超汉口银行 2024年达后者1.13倍[17] - 湖北银行归母净利润2020年后持续领先 2024年为汉口银行2.52倍[19] 资产质量 - 两家银行不良率均高于行业平均(城商行平均1.76%)湖北银行逾期贷款占比2.17% 优于汉口银行4.73%[29][37] - 湖北银行拨备覆盖率高于行业平均(城商行平均188.08%)汉口银行低于行业水平[33] 成本结构 - 汉口银行2024年员工成本17.54亿元 高于湖北银行16.94亿元[36] - 汉口银行平均薪酬较高 因业务集中武汉导致用人成本差异[36]
房价低迷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房贷还好吗?
数说者· 2025-09-01 07:34
房贷余额规模与占比 - 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庞大,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2025年6月末均超6万亿元,农业银行接近5万亿元,中国银行超4万亿元,交通银行达1.47万亿元[3] - 2024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全部贷款比均超20%,邮储银行占比最高达26.73%[3] - 2025年6月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仍超20%,邮储银行占比25.20%[5] 房贷资产质量变化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远低于整体贷款不良率和整体个人贷款不良率,如工商银行2025年6月末个人房贷不良率0.86%,低于整体不良率1.33%和个人贷款不良率1.35%[6] - 六大行2025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均较2024年末上升,工商银行从0.73%升至0.86%,建设银行从0.63%升至0.76%[7] - 主要股份行中浦发银行2025年6月末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达1.11%,建设银行2019年末不良率仅0.24%,2025年6月末升至0.76%[7][8] 房贷余额变动趋势 - 2025年6月末四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均较2024年末下降,农业银行下降491.61亿元,建设银行下降423.60亿元,工商银行下降366.30亿元,中国银行下降39.77亿元[12][13] - 其他主要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仍在增长,邮储银行2025年6月末较2024年末增加213.16亿元,浦发银行增长569.18亿元[13]
多个省份的房价已经回到了8年前
数说者· 2025-08-28 07:31
全国31省份2025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平均房价水平 - 北京平均单价32,213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7年水平(当年33,355元/平方米)[2] - 天津平均单价14,250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7年初水平(当年15,900元/平方米)[3] - 河北平均单价7,901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0年一二季度水平(当年8,066元/平方米)[5] - 山西平均单价6,954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一季度水平(当年6,890元/平方米)[8] - 内蒙古平均单价6,269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末水平(当年6,200元/平方米)[10] 东北地区房价回调情况 - 黑龙江平均单价6,051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7年初水平(当年6,200元/平方米)[13] - 吉林平均单价6,471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初水平(当年6,500元/平方米)[14] - 辽宁平均单价7,800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初水平(当年7,987元/平方米)[18] 华东地区房价回归历史区间 - 山东平均单价7,740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一季度水平(当年7,700元/平方米)[20] - 江苏平均单价9,887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上半年水平(当年9,928元/平方米)[23] - 上海平均单价42,168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1年上半年水平(当年42,800元/平方米)[25] - 浙江平均单价15,440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水平(当年15,304元/平方米)[28] - 安徽平均单价6,786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1-5月水平(当年6,800元/平方米)[30] - 福建平均单价10,366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1-8月水平(当年10,367元/平方米)[33] - 江西平均单价6,712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1-4月水平(当年6,748元/平方米)[35] 中南地区房价动态变化 - 河南平均单价6,331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初水平(当年6,350元/平方米)[38] - 湖北平均单价7,696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7年水平(当年7,675元/平方米)[39] - 湖南平均单价5,862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1-4月水平(当年5,859元/平方米)[43] - 广东平均单价15,403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0年水平(当年15,141元/平方米)[45] - 广西平均单价5,384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7年1-3月水平(当年5,495元/平方米)[48] - 海南平均单价16,649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0年水平(当年16,394元/平方米)[50] 西南地区房价波动特征 - 重庆平均单价6,623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7年1-9月水平(当年6,623元/平方米)[53] - 四川平均单价8,405元/平方米 2024年初曾跌至6,900元/平方米后出现回升[55] - 云南平均单价6,538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初水平(当年6,675元/平方米)[58] - 贵州平均单价5,443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1-8月水平(当年5,454元/平方米)[60] - 西藏平均单价8,285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0年1-6月水平(当年8,309元/平方米)[63] 西北地区房价调整幅度 - 陕西平均单价10,428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3年上半年水平(当年10,437元/平方米)[66] - 甘肃平均单价5,911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上半年水平(当年5,998元/平方米)[69] - 宁夏平均单价6,296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20年1-4月水平(当年6,213元/平方米)[71] - 青海平均单价6,762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9年1-2月水平(当年6,783元/平方米)[74] - 新疆平均单价5,942元/平方米 价格回落至2018年水平(当年5,944元/平方米)[76] 数据方法论说明 - 分析基于国家统计局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数据计算省级平均单价[2] - 省内不同地市销售结构可能对平均单价产生扰动[78] - 同一城市内部不同区域房价存在显著差异[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