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说者
icon
搜索文档
交通银行VS邮储银行:交行正在被全面超越
数说者· 2025-11-10 07:31
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是我国 "六大行"中的两家大行,但两家银行与"工建农中""四大行"相比又仍有 较大差距,可算是我国第五和第六大行。但两家银行有各别指标中又互有胜负,因此本文对这两家银行 进行对比分析。 出身、股东和级别 交通银行最早可以追溯到 1908 年 由清王朝在上海成立的交通银行,成立时兼具中央银行和商业银 行双重职能。辛亥革命后,交通银行被南京临时政府定为国家银行。 1950 年,交通银行总管理处从上海迁至北京,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专业银行,重点服务于 基本建设投资领域。 1958 年,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部署,交通银行除香港分行外,国内分支机构全 部并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其名称一度淡出历史舞台。 1986 年 7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重新组建交通银行的通知》,决定恢复交通银行建制,将其定位 为 " 综合性、股份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银行 " ,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 " 试验田 " 。 1987 年 4 月 1 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实行 " 国家控股、地方参股、企业入股 " 的混合所有制模 式,突破了此前国有银行单一产权结构的局限。 1995 年,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码为 ...
建设银行VS农业银行:谁是我国银行界的“老二”
数说者· 2025-11-03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建设银行与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四大行”中的“两大行”,总资产均超过40万亿元,营业收入均超过7000亿元,但两者在规模、盈利能力、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2] - 农业银行在总资产规模上已于2023年超越建设银行,成为仅次于工商银行的第二大商业银行,但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仍低于建设银行 [14][15][16] - 建设银行在盈利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方面更具优势,而农业银行在资产质量和网点覆盖方面表现更佳 [14][23][25][38] 出身、股东和级别 - 建设银行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历经多次改制后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 [3] - 农业银行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经过多次合并与恢复后,于2010年实现A+H股上市 [5] - 两家银行均为副部级金融机构,股权结构中以中央汇金和财政部为主要股东,建设银行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中央汇金54.61%和财政部4.43%,农业银行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中央汇金40.14%和财政部35.29% [4][6] 经营区域与员工情况 - 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集团营业机构共计14,750个,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2,877个,表明农业银行营业网点更多更下沉 [7][8] - 建设银行集团员工总数37.68万人,其中总行员工15,081人,男性占比46.9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14.71% [11] - 农业银行集团员工总数45.47万人,其中总行员工15,018人,男性占比53.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10.7% [11] 子公司情况 - 两家银行均拥有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理财、金融资产投资等金融牌照,但建设银行比农业银行多出消费金融和信托牌照 [10] - 建设银行主要子公司包括建信人寿、建信信托、建银国际等,农业银行主要子公司包括农银人寿、农银汇理基金、农银国际等 [10] 主要财务指标对比 - 2024年末,农业银行总资产43.24万亿元高于建设银行的40.57万亿元,2025年9月末农业银行总资产48.14万亿元仍高于建设银行的45.37万亿元 [13][16] - 2024年建设银行营业收入7501.51亿元高于农业银行的7105.55亿元,归母净利润3355.77亿元高于农业银行的2820.83亿元 [13] - 2024年建设银行净息差1.51%高于农业银行的1.42%,但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0%低于建设银行的1.34%,拨备覆盖率299.61%高于建设银行的233.60% [13] 业务结构对比 - 农业银行营业收入对净利息收入的依赖更大,2024年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81.72%,建设银行为78.64% [13][23] - 建设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更高,2024年为13.99%,农业银行为10.63% [13][25] - 建设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比更高,2024年末为61.72%,农业银行为55.45% [13][27] 资产质量与成本对比 - 农业银行资产质量更优,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和逾期贷款占比均低于建设银行 [14][32][36] - 农业银行成本收入比更高,2024年末为34.40%,建设银行为29.44%,主要因机构数量和人员更多 [39][41] - 两家银行员工平均薪酬相近,2024年建设银行人均薪酬35.49万元,农业银行为35.29万元 [41]
再说不良贷款证券化:消耗利润且效用低的一种不良处置方式
数说者· 2025-10-30 07:31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银行利润的负面影响 - 证券化后银行仅获得从投资者处收到的投资款项和作为贷款服务机构的服务费,而基础资产的全部清收现金需用于偿付投资者本息及其他中介费用,导致银行实际所得远低于不证券化情景 [7] - 任何声称银行通过不良贷款证券化能获得收益的说法均不成立,该操作对银行利润不可能产生增加效果 [7] - 若考虑拨备消耗,损失更大:证券化使相对优质不良贷款对应的拨备被确认损失,无法通过后续清收回款冲回,放弃了本可增加的利润 [8]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现金流特征 - 符合证券化的不良贷款需有稳定现金流,且呈现前多后少特征,前4个月清收回款约占存续期全部回款的一半 [11] - 现金流特征导致证券化产品一年左右基本兑付投资者投资款,银行并未通过证券化实质提前获得清收款,融资效果有限 [11] - 过渡期(从封池日至发行日)内回收的现金约占发行所得投资款的一半(银行自持5%后实际收款打95折),但该部分资金在发行日需支付给投资者,银行白白损失其时间成本 [13]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不同资产类型的适用性差异 - 抵押类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过渡期回收款占比可能较低(如25%),后续现金流回收期较长(如4年) [14] - 若银行每年持续进行证券化,从第四年起,存量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清收回款可能达到或超过当年发行证券化所得投资款,使得继续发行失去意义 [14] 银行采用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 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本身无问题,但不适合用于处置不良资产 [20] - 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因收益与证券化发行挂钩,会鼓励银行采用此方式,但不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和成本效益负责 [20] - 银行内部可能因部门分割、各自利益、粗放经营作风、未精细核算成本、形式主义等因素,选择这种成本高且不易看清实质的操作 [20]
华夏银行VS北京银行:北京市属商业银行PK
数说者· 2025-10-27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华夏银行与北京银行作为北京市属商业银行,规模接近且存在高层人员交流,具有可比性 [2] - 北京银行在总资产和归母净利润等关键规模指标上已显现出超越华夏银行的势头,尤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反超 [12][15][21][38] - 华夏银行在营业收入和净息差方面保持优势,但其资产质量多项指标远逊于北京银行,制约了其利润表现 [12][13][28][30][33][39] - 两家银行业务结构相似,但北京银行持有的金融牌照更为多元 [10] 出身与级别 - 华夏银行由首钢总公司于1992年独资组建,1995年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大股东为首钢集团(21.68%)、国网英大(19.33%)和人保财险(16.11%),均为国有资本 [3] - 北京银行前身为1996年由90家城市信用社组建的北京城市合作银行,2005年引入荷兰ING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13.03%),其他主要股东包括北京国资公司(9.12%)和京能集团(8.59%) [3][5] - 两家银行均属于正厅级行政级别,并存在高层人员交流,如华夏银行现任董事长曾任北京银行行长 [5] 资本市场与经营区域 - 两家银行均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华夏银行于2003年上市(600015),北京银行于2007年上市(601169) [6][7][8] - 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行,营业网点达963家,覆盖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份,并在香港设有分行 [9] - 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经营区域覆盖1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荷兰,但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北京地区 [9] 子公司与员工情况 - 两家银行均控股金融租赁公司和理财子公司,但北京银行额外参股了保险公司(中荷人寿50%)、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金35.29%)和基金管理公司(中加基金44%),牌照更为多元 [10] - 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集团员工总数3.89万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16.70%;北京银行集团员工总数2.35万人,硕士及以上占比26%,且半数银行员工位于北京 [11] - 2024年北京银行人均平均薪酬49万元,高于华夏银行的41万元,但推测同城市同级岗位薪酬相近 [35][36] 主要财务指标对比 - 规模指标:2024年华夏银行总资产4.38万亿元、营业收入971.46亿元、归母净利润276.76亿元,均高于北京银行(总资产4.22万亿元、营收699.17亿元、净利润258.31亿元) [12] - 2025年6月末,北京银行总资产4.75万亿元反超华夏银行(4.55万亿元),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50.53亿元也高于华夏银行(114.70亿元) [12][15] - 盈利能力:华夏银行净息差高于北京银行(2024年:1.59% vs 1.47%;2025上半年:1.54% vs 1.31%),但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更高(2024年:74.25% vs 63.89%) [12][22][27] - 资产质量:北京银行多项指标优于华夏银行,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1.31% vs 1.60%)、拨备覆盖率(208.75% vs 161.89%)、关注类贷款占比(1.79% vs 2.58%)和逾期贷款占比(1.62% vs 1.70%)均表现更好 [12][13][28][30][33] 长周期趋势与业务结构 - 近十年两家银行总资产持续增长,北京银行与华夏银行的资产规模差距显著缩小,从2021年相当于华夏银行的83.21%提升至2024年的96.46%,并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反超 [15] - 华夏银行营业收入近十年始终高于北京银行,但北京银行保持连续正增长,而华夏银行在2022和2023年出现营收同比负增长 [17] - 业务结构上,两家银行营收均以利息净收入为主,但华夏银行该占比波动较大,2024年降至63.89%;两家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近年均稳定在52%左右 [12][22][24]
山西银行VS晋商银行:山西两大城商行的PK
数说者· 2025-10-23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晋商银行在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山西银行,但两家银行均面临净息差较低和资产质量需提升的行业性挑战 [34][35] 出身和级别对比 - 山西银行是2021年由原大同、长治、晋城、晋中和阳泉5市城商行合并重组设立的省级城商行,第一大股东山西融金兴晋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持股59.09% [3] - 晋商银行前身为1998年设立的太原市商业银行,2008年更名,2019年在香港上市,山西省财政厅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2.25% [5][6] - 山西银行行政级别可能为厅级单位,晋商银行属太原市属城商行,行政级别可能为处级,但因其省级股权较大,级别可能高于典型市属银行 [5] 资本市场与经营网络 - 晋商银行已实现香港上市,股票代码2558 HK,而山西银行尚未上市 [6] - 截至2024年末,山西银行营业网点314个,覆盖山西省内除临汾外的10个地级市;晋商银行营业网点153个,实现全省11个地级市全覆盖 [7] - 山西银行员工总数6704人,晋商银行员工总数4373人 [9] 主要财务指标对比(2024年末) - 总资产规模相近:山西银行总资产3593.45亿元,晋商银行总资产3763.06亿元 [11] - 营收与利润差距显著:山西银行营业收入31.74亿元,归母净利润0.51亿元;晋商银行营业收入57.99亿元,归母净利润17.55亿元,晋商银行营收为山西银行的1.83倍 [11][15] - 资产质量分化:山西银行不良贷款率2.50%,逾期贷款占比3.81%,拨备覆盖率154.76%;晋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77%,逾期贷款占比1.73%,拨备覆盖率205.46% [11][12] - 净息差均偏低:山西银行净息差0.57%,晋商银行净息差1.20%,但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2] 业务结构与资产质量长周期对比 - 晋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由2021年上升至2024年的72.25%,山西银行该比例下降至59.82% [20] - 晋商银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比稳定在51%以上,山西银行该比例下降至2024年末的47.00%,且2023年末和2024年末均低于50% [11][22] - 近四年山西银行不良贷款率基本在2%以上,显著高于晋商银行,且其拨备覆盖率波动较大,2024年末较2023年末下降47.98个基点 [23][26] 薪酬福利与经营效率 - 2024年山西银行职工薪酬总支出14.06亿元,晋商银行为14.00亿元,但山西银行员工更多,导致其人均薪酬约21万元,低于晋商银行的32万元 [31] - 晋商银行经营效率优于山西银行,其较高的平均薪酬与更好的经营效益相符 [31]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影响分析
数说者· 2025-10-21 07:31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不良率的影响分析 - 文章核心观点是不良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不良率的降低作用有限甚至不利,长期来看不如通过"核销+清收"的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1][8][19] 证券化操作流程与案例数据 - 某银行于2023年10月10日发行个人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封池日为2023年5月11日,入池本息费总额12亿元(本金11.10亿元,息费0.90亿元)[3] - 预计回收总额2.37亿元,实际证券化发行金额1.82亿元(优先档1.41亿元,次级档0.41亿元),银行自持5%后实际获得投资款1.729亿元 [3][4] - 过渡期(2023年5月11日至10月10日)实际清收1.05亿元,占投资款比例60.73%;发行当年清收1.35亿元,占比78.08%;发行一年内清收2.045亿元,已超过投资款1.729亿元 [5][6][7] 证券化降不良的作用机制 - 通过证券化出售11.10亿元不良贷款获得1.82亿元投资款,相当于"提前"获得清收款,但需核销本金与收款差额9.28亿元 [8] - 不良率降低可分解为核销降低9.28亿元和现金清收降低1.82亿元两部分 [8] 证券化与自行清收的效果对比 - 当年做证券化可多降低不良贷款0.379亿元(投资款1.729亿元减当年清收款1.35亿元),但以一整年看,自行清收2.045亿元远高于证券化投资款 [11][12] - 若银行每年滚动发行证券化产品,第一年证券化处置不良11.10亿元高于自行处置10.63亿元,但第二至第四年证券化处置11.10亿元低于自行处置11.93亿元 [13] - 证券化基础资产中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本可通过风险分类上调至非不良状态,证券化放弃了这一降低不良的机会 [18] 证券化对核销政策的影响 - 证券化强制核销的9.28亿元差额多不符合核销条件,消耗了拨备资源,限制了其他符合核销条件贷款的核销机会 [16][17] - 银行实际有大量同类不良贷款,可找到符合核销条件的增量贷款进行核销,证券化并非必要手段 [16] 不同类型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差异 - 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清收款在12个月内即可达到投资款,而抵押类需4-5年,但若每年滚动发行,第四年起证券化效果也将不及自行清收 [20]
河北银行VS唐山银行:河北2家头部城商行的对决
数说者· 2025-10-17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北银行与唐山银行是河北省内两家头部城市商业银行,均未上市 [2][7][41] - 河北银行在总资产和营业收入规模上显著领先,但唐山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远优于河北银行 [14][15][17][42] - 唐山银行经营效率更高,人均创利和平均薪酬均高于河北银行 [24][39][42] 出身和级别 - 河北银行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石家庄城市合作银行,2009年升级为省属城商行,行政级别可能为厅级单位 [3][6] - 唐山银行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唐山市商业银行,2014年更名,为唐山市属城商行,行政级别可能为处级单位 [3][6] - 截至2024年12月末,河北银行股东总数5124名,前三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分别为19.02%、8.99%、8.47% [3] - 截至2024年12月末,唐山银行股东总数1624名,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在4.38%至11.66%之间,且多为市属国企 [4][5] 经营区域与网络 - 河北银行营业网点263家,覆盖河北省内11个地市,并在天津和青岛设有2家异地分行 [8] - 唐山银行深耕唐山地区,未有市外分支机构,截至2024年末在唐山共有78个分支机构 [8] 子公司情况 - 河北银行拥有2家控股子公司:冀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1%)和新疆尉犁达西冀银村镇银行(持股51%) [9] - 唐山银行尚无子公司 [10] 员工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河北银行在岗员工6323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15.58% [11] - 截至2024年末,唐山银行在岗员工1642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18.21% [12] 主要财务指标对比(2024年) - 总资产:河北银行5696.00亿元,唐山银行3522.99亿元 [14] - 营业收入:河北银行137.25亿元,唐山银行68.27亿元 [14] - 归母净利润:河北银行19.56亿元,唐山银行33.93亿元,河北银行仅为唐山银行的57.65% [14][42] - 净息差:河北银行1.61%,唐山银行1.73% [14][16] - 不良贷款率:河北银行1.50%,唐山银行0.82% [14][15] - 拨备覆盖率:河北银行184.51%,唐山银行639.69% [14][15] - 逾期贷款占比:河北银行2.32%,唐山银行0.34% [14][15] 长周期规模与盈利趋势 - 近十年河北银行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始终高于唐山银行,差距基本稳定,2024年总资产比为1.62倍,收入比为2.01倍 [18][20] - 利润方面,2022年及以前河北银行净利润高于唐山银行,但2023年起被反超,2024年唐山银行归母净利润大幅领先 [22][24] - 河北银行员工人数约为唐山银行的4倍,但总资产和收入仅为2倍左右,利润更低,显示其人均经营效率不及唐山银行 [24] 业务结构与资产质量 - 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河北银行64.47%,唐山银行72.84% [14][25] - 贷款占总资产比:河北银行56.67%,唐山银行48.63% [14][27] - 近十年唐山银行不良率始终低于河北银行,且拨备覆盖率断崖式领先,资产质量极为优秀 [32][34][36][38] 薪酬福利 - 2024年职工薪酬支出:河北银行20.51亿元,唐山银行6.97亿元 [39] - 人均薪酬:河北银行约32万元,唐山银行约42万元,唐山银行平均薪酬更高 [39]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不良贷款证券化原理和对利润影响的探讨
数说者· 2025-10-13 07:47
文章核心观点 - 证券化作为信用类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而非传统认知的有利工具[2][8] -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显示,证券化处置使银行在短期内减少约1.14亿元利润,因无法冲回原计提拨备[19][20] - 证券化虽能快速降低不良率,但实际资金回收效率和时间优势被过渡期资金冻结抵消[12][13][15] 证券化产品结构与机制 - 某银行于2023年10月10日发行个人信用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封池日为2023年5月11日,过渡期约4个月[3] - 入池资产本金总额11.10亿元,本息费合计12.00亿元,预计回收2.37亿元,实际发行证券化产品1.82亿元(优先档1.41亿元,次级档0.41亿元)[3] - 发行金额仅为预计回收款的76.8%,因需覆盖投资者收益及回收不确定性[5] 利润影响分析 - 证券化发行日实际利润增加仅0.004亿元,因基础资产账面价值1.725亿元与实收投资款1.729亿元(扣除5%自持)几乎持平[16][17] - 若不证券化,银行2023年可回收1.35亿元,按84.46%拨备计提比例可冲回拨备增加利润1.14亿元,证券化导致利润减少约1.14亿元[18][19] - 利润差异主因证券化后清收回款归属投资者,银行无法冲回封池日前计提的拨备[20] 资金回收与时间价值 - 过渡期(2023年5月11日至10月10日)回收1.05亿元,占投资款60.73%,银行实际可支配资金仅0.679亿元[13] - 若不证券化,资产包在10个月内回收1.82亿元(截至2024年3月末),且回收呈前高后低趋势,平均资金到位时间仅晚2个月[14][15] - 证券化所谓"提前收款"优势被过渡期资金冻结抵消,长期看(如2024年9月回收2.67亿元)反而降低资金效率[15] 基础资产与拨备计提 - 入池不良贷款中损失类占7.7亿元(拨备100%),可疑类占3.3亿元(拨备50%),次级类占0.1亿元(拨备25%),平均拨备率84.46%[16] - 证券化处置相当于以1.729亿元出售账面价值1.725亿元资产,利润贡献微乎其微[16][17] - 证券化资产多选择"优质"不良贷款,若不处置可能通过风险分类上调回拨拨备,进一步增加利润[21]
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之:证券化实证——邮储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似乎做了个“寂寞”
数说者· 2025-10-09 12:48
文章核心观点 - 不良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并不适合银行用于处置不良贷款,其本质是低效且不经济的 [1] - 银行通过“核销+清收”的传统方式,可以在12个月内达到与证券化相同的处置效果,且能避免额外成本和利润侵蚀 [6][7][8] -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银行实际融资额仅为对价款的一半左右,且放弃了过渡期内高额清收款项的时间收益,并未获得真正的资金提前回笼优势 [4][5][6] - 实证分析显示,证券化处置需要消耗85%以上的核销资源,且随着每年滚动发行,对银行利润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 [15][17][18]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主要问题 - 所有参与方的收益均来自证券化基础资产(不良贷款)后续的清收回款,而该回款实际由银行自身催收完成 [1] - 证券化后银行收到的对价款远低于不良贷款后续的实际清收回款,存在将资产“卖低了”的风险 [1][14] - 证券化操作人员倾向于选择相对“优质”的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以规避兑付风险,但这反而减少了银行自身的优质清收资源 [2] - 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呈前高后低特征,过渡期(约4个月)内的清收回款能占到证券化对价款的50%左右甚至更多 [2][14] - 银行在发行日实际只收到了约50%的对价款,另外50%是过渡期内已清收但需支付给投资者的款项,并未实现全额融资 [4][5] - 银行放弃了过渡期回收款的时间收益,使得所谓的提前收回资金优势被抵消,并需额外支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5][6] - 多数证券化产品在封包日起12个月左右收回的款项就能超过发行对价款,银行自行清收同样能快速实现资金回收 [6][14] - 证券化需要大量消耗核销资源,对于本金与对价款之间的差额需进行核销操作 [7][15] 邮储银行实证分析 - 2021年至2024年,邮储银行共发行了22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处置不良贷款本金总额达399.52亿元,收到对价款107.3亿元 [11] - 针对基础资产为信用贷款的14单产品分析显示,过渡期平均为139天,清收回款平均达到对价款(95%口径)的47.8% [12][14] - 这些产品清收回款达到对价款所需天数最短为294天,最长为452天,平均为367天(约12个月) [12][14] - 证券化对价款占不良贷款本金的比例最低为8.8%,最高为19.2%,平均为14.4%,意味着核销资源消耗占比达85%以上 [12][15] - 2021年、2023年和2024年,因证券化处置导致邮储银行利润分别减少0.09亿元、1.85亿元和3.26亿元 [16][17] - 在发行单数和处置规模相对稳定后,证券化对银行利润和不良率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负的趋势 [18] 行业实践与动机分析 -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中介机构(如券商、律师、会计师)因其业务收入与证券化发行挂钩,有动力推动此类业务,但不对银行的成本效益分析负责 [21] - 银行内部因部门分割、粗放经营或专业能力不足,可能被中介机构“忽悠”而选择证券化,忽视了其实际成本和必要性问题 [22] - 证券化操作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可能被用于表现工作“深度”,从而获取内部资源,但实质上并未带来会计科目变化以外的真实收益 [22]
重庆农商行VS重庆银行:同城农商行与城商行的对决
数说者· 2025-09-29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商行)与重庆银行进行了全方位对比分析,核心观点是重庆农商行在整体规模、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上均优于重庆银行,但重庆银行在人均经营效益和跨区域经营方面表现更好 [39][40][41] 出身与股权结构 - 重庆农商行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农村信用社,于2008年由38家县(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等合并成立 [3] - 重庆银行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重庆城市合作银行,于2007年更名为重庆银行 [4]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前十大股东中重庆市属国企合计持股比例较高,如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持股8.70% [4]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银行前十大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33.75%,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持股14.28%,香港大新银行持股13.20% [5] - 两家银行均为重庆市属银行,行政级别可能均为厅级,且拥有共同股东(如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 [6] 资本市场与经营网络 - 两家银行均实现A+H股两地上市,重庆农商行于2010年港股上市、2019年A股上市,重庆银行于2013年港股上市、2021年A股上市 [7]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拥有1733个分支机构,网点覆盖重庆全部38个区县,其中县域网点1428个,主城区网点303个,并在云南省曲靖市设有1家异地分行 [8]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银行拥有199个分支机构,业务覆盖“一市三省”(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在重庆以外设有3家异地分行,省外网点33个 [8] - 重庆农商行业务深度下沉县域,2024年末其存款73.53%来自县域,贷款51.62%投放在主城区,整体资产52.77%分布在县域 [8] - 重庆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内,2024年末重庆市贷款余额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76.35% [8] 子公司布局 - 重庆农商行控股1家金融租赁公司(渝农商金融租赁)、1家理财子公司(渝农商理财),并控股12家村镇银行,参股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30%股份 [9][10] - 重庆银行控股1家金融租赁公司(重庆鈊渝金融租赁)和1家村镇银行,参股马上消费金融公司15.53%及重庆三峡银行4.97% [9][10] - 两家银行均拥有金融租赁子公司并参股消费金融公司,但重庆农商行独有理财子公司 [10] 人力资源与薪酬 - 截至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在岗员工1454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90%;重庆银行本行在职员工5337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8.08% [11] - 2024年重庆农商行员工成本支出55.33亿元,重庆银行为22.97亿元;按员工数量测算,重庆农商行人均薪酬约38万元,重庆银行约43万元 [36] - 两家银行高管薪酬水平接近,2024年重庆银行董事长税前薪酬55.84万元、行长为60.34万元,重庆农商行行长为59.75万元 [36] 财务表现与经营效率 - 规模指标: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总资产15149.42亿元,是重庆银行(8566.42亿元)的1.77倍;2024年重庆农商行营业收入282.61亿元、归母净利润115.13亿元,分别是重庆银行的2.07倍和2.25倍 [12] - 经营效益:重庆农商行净息差高于重庆银行,2024年重庆农商行净息差为1.61%,高出重庆银行(1.35%)26个基点 [12][27] - 资产质量: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不良贷款率1.18%、逾期率1.32%,均低于重庆银行(不良率1.25%、逾期率1.73%);重庆农商行拨备覆盖率363.44%,高于重庆银行的245.08% [12][29][30][32] - 业务结构:两家银行收入主要依赖利息净收入,2024年重庆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为79.59%,重庆银行为74.39%;重庆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49.88%)高于重庆农商行(45.14%) [12][22][24] - 人员效率:重庆农商行员工数量约为重庆银行的3倍,但资产、收入和利润规模仅为后者的约2倍,表明重庆银行的人均经营效益更高 [21] 长期趋势比较 - 近十年两家银行总资产均保持增长,但差距缩小:2015年末重庆农商行总资产是重庆银行的2.24倍,2024年末降至1.77倍,显示重庆银行资产增速更快 [14] - 营业收入差距同样缩小:2015年重庆农商行营业收入是重庆银行的2.55倍,2024年缩小至2.07倍,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缩小至1.92倍 [16][18] - 归母净利润比例保持稳定:2015年重庆农商行归母净利润是重庆银行的2.28倍,2024年为2.25倍,显示重庆银行利润增速未能匹配其资产和收入增长 [19][21] - 两家银行净息差近年均呈下降趋势,但重庆农商行始终高于重庆银行 [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