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治标还是治本,探求价格低迷背后的原因|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0-06 21:14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价格持续低迷的困局不能单纯依赖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需要从供需两端进行结构性改革 [2][3][6] - 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需要通过稳就业、稳房地产、重构市场出清机制等多维度措施破解困局 [4][5][6][7] - 政策建议包括财政政策从"重投资"转向"重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退出机制 [7][8][10][12] 需求端分析 - 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不增或下降导致消费难以起色 [4][5] - 年轻群体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就业质量下滑表现为劳动时间缩短导致加班费减少,以及年收入30万-80万元的中产阶级工资水平显著下降 [5] - 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预期收入下降,居民为应对不确定性提高储蓄率抑制消费 [5] - 投资需求不足表现为企业部门因市场低迷和"内卷"加剧导致营收下滑、利润压缩,地方政府因土地出让金减少和财政纵向失衡导致投资能力下降 [6] 供给端分析 - 产能过剩是"内卷"现象的直接体现,背后深层次症结在于市场出清机制的缺失 [6] - 价格下跌未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淘汰过剩供给,特殊体制导致企业"活不活,死不了",优胜劣汰机制失灵 [6] - 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力密集进入热点产业导致过度供给,在预算软约束下对价格信号不敏感形成"僵尸产能" [10] - 地方保护主义通过贷款展期、税收返还等方式延缓低效企业退出,人为阻断市场出清 [10] 政策建议 - 稳价格关键是稳收入,稳收入核心是稳就业,稳就业基石是稳企业,需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切实保护民营经济改善营商环境 [7] - 财政政策应由传统"重投资"转向"重消费",通过发放消费券、财政补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方式"投资于人" [7] - 急需在房地产供给端与需求端同步出台密集政策,地方政府应更旗帜鲜明地放开限购限贷措施 [8] - 构建市场出清机制需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硬化预算约束,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在更多领域引入竞争政策 [10][12] - 若能在"十五五"期间将价格水平推回约2%的温和上涨区间,可为年均5%左右的潜在增长提供名义支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