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申请与募资用途 - 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通过18C章程在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国际 [2] - IPO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种类、发展全球销售网络、提升生产效率与产能、战略投资或收购以及用作营运资金 [2] 公司业务与产品概览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致力于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的设计、研发、制造与商业化 [3] - 基于全栈自研技术平台,公司构建了涵盖工业机器人、柔性协作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及相关解决方案的机器人应用生态体系 [3] - 公司是国内最齐全的机器人品类提供商之一,已推出10个系列27款工业机器人产品,负载覆盖4千克至220千克;3个系列15款协作机器人产品,负载覆盖3千克至45千克;以及六款具身智能机器人 [6] -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量产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按2024年销量计算,其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国内制造商中排名第三,在全球制造商中排名第七,且自2023年起销量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居中国主要多关节机器人制造商之首 [8] 市场地位与客户基础 - 公司业务覆盖全球约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000家客户,客户群体包括小米、歌尔股份等消费电子企业,法雷奥、福田康明斯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以及新能源、医疗及通用制造领域的合作伙伴 [8][10][11] -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是小米集团多家工厂的国内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并向歌尔股份批量交付复合机器人;在汽车领域,自2017年起与法雷奥合作,为其全球超10个生产基地提供解决方案,自2022年起向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交付机器人及工艺包 [10][1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人民币1.53亿元、2.67亿元、3.25亿元和1.76亿元 [20]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38亿元、1.57亿元、1.92亿元和0.9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达6.77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1.35亿元、1.01亿元、0.72亿元和0.35亿元 [20] - 毛利率呈现改善趋势,同期分别为7.0%、11.4%、21.9%和22.3% [20] - 研发开支呈现下滑趋势,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约6720万元、5940万元、5420万元、2590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从44.0%持续降至14.7% [21] 运营与现金流风险 -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持续为负,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30亿元、-0.95亿元、-1.24亿元、-0.46亿元 [22] - 贸易应收款项规模从2022年底的7450万元增至2025年6月底的2.26亿元,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164.3天延长至223.7天,显示资金回收效率下降 [23][24][25] 股东结构与融资背景 - 控股股东庹华先生直接持股13.4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5.44%,根据投票协议可控制9.88%的投票权,合计控制约38.78%的投票权 [12][32] - 领航资深投资者包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持股9.67%)、南方希望(新希望集团附属,持股6.96%)、襄禾基金(持股5.88%) [12][27][28] - 公司已完成总计10轮融资,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为52.95亿元人民币,投资方涵盖国家级产业基金、知名VC/PE及产业资本 [26] 行业前景 -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受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应用场景拓展及政策支持驱动,中国多关节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起以15.7%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29年增至453亿元 [37]
珞石机器人以18C冲刺港交所,融资10轮,3年半亏损6.77亿
机器人圈·2025-10-09 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