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背景与创始人经历 - 创始人田野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学位和斯坦福大学AI Lab深造经历,师从吴恩达教授[6] - 田野曾担任苹果公司AI Platform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构建端侧机器学习平台,服务超10亿用户[2][10][11] - 团队开发了苹果的模型评测训练系统和端侧推理引擎,支持人脸识别、Siri语音识别等AI功能[10][11] - 创始人深受苹果产品哲学影响,强调系统性思维和软硬件一体化[2][13][14] 融资情况 - 公司于2025年7月完成近2亿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京东领投,招商局创投、商汤国香资本跟投,老股东零一创投继续追投[3][4] - 此前在2025年3月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零一创投[4] 技术优势与创新 - 公司提出VLOA模型架构,专注于任务规划泛化,降低对真机数据的依赖[24] - 通过视频数据训练替代人工采集,一名操作员每日最多采集200-300条有效数据,而VLOA可利用海量视频资源[24] - 算法支持跨机器人本体快速迁移,同一套模型能适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31] - 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吻合,马斯克也提及用视频训练替代真机数据[25] 产品战略与场景落地 - 坚持软硬一体化发展,开发机器人系统和自研核心零部件,重点优化末端执行器[2][31] - 初期采用集成方式,逐步自研核心零部件,聚焦物流、商业服务等B端场景[2][26] - 长期规划B端和C端并行发展,C端产品定位为用户的"伙伴",具备生命感和情感连接[22][32] - 现阶段重点打磨模型能力并进行POC验证,后续将自研机器人与算法深度结合[32]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具身智能的"GPT时刻"预计在5年内出现,标志是机器人达到五六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且用户5分钟内可上手使用[27][28] - 行业将形成由中美主导的"双引擎"格局,中国优势在于完整产业链和市场纵深,美国聚焦高端环节[29] - 机器人形态将百花齐放,不仅限于人形,可能包括恐龙形等多样化设计[29] - 行业难以出现单一垄断者,产业链各环节将有多家玩家参与[29] 生态构建与品牌规划 - 参照苹果经验,生态壁垒分三层:卓越用户体验、活跃的硬件软件开发者生态、强势品牌建设[32] - 计划五年内完成三阶段布局:推出市场认可产品、扩大用户规模构建生态、塑造品牌影响力[32] - 机器人生态比手机更广阔,用户可直接教导机器人新任务,大部分能力在端侧运行以保证响应速度和隐私[33]
RoboScience田野专访:师从吴恩达,携苹果产品哲学,赋予机器人「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