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不应仅关注流动性风险,而应着眼于修复微观主体预期以重塑经济内生动能,提出通过分类置换隐性债务、切换周期化债策略,构建"财政—预期—增长"的新路径 [2][3][4][7] 从三大微观主体角度分析地方债 - 经济下行期地方政府处于关键位置,其财力与债务处置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环境与居民消费预期,土地出让收入从峰值8.7万亿元降至4.9万亿元造成近4万亿元财力缺口,削弱政府能力 [4][6][7] - 居民预期转弱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企业采取避险策略缩减投资,需优先恢复地方政府能力才能带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向扩张 [6][7][8] - 上半年经济增速5.3%依赖财政政策支撑,但需求不足与政策力度减弱导致三季度承压,凸显内生动能不足问题 [4][5] 厘清地方债务风险的认知框架 - 化债不等于化险,刚性压降债务规模可能加剧经济下行风险,需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提升债务投向效率实现风险化解 [11] - 经济上行期适用"清偿式化债",下行期需切换至"接续式化债",通过拉长期限、降低利率以时间换空间 [12] - 债务风险核心在于资产质量而非规模,财政空间动态变化,低利率低通胀阶段应扩大举债并优化投向结构 [13][14] - 地方债务问题是财税体制、发展模式与激励机制多重矛盾的叠加,需从央地事权划分与发展模式转型入手 [15][16] 当前化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 化债额度与偿债现金流错配,"6+4+2"方案年额度2.8万亿元与债务到期节奏不匹配,需一次性分配额度并弹性使用 [18] - 隐性债务底数不清,财政部口径政府负债率60.9%与IMF口径88.3%相差约19个百分点,存在漏报风险 [19] - 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的投向错配,部分债务源于央地事权不清或投向无收益项目,需按国债、一般债、专项债分类置换 [20][21] - 融资平台"退平台"未真正转型,需剥离历史债务、注入资产并重建市场化机制 [23] 短期与中长期政策建议 - 短期靠前使用化债额度,根据债务投向分类置换隐性债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或提高债务限额弥补土地收入缺口 [25][26] - 中长期需稳定宏观税负,推动融资平台真转型,建立债务预算与资本预算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上移部分事权至中央 [27][28][29]
从化债到化险,厘清地方债务风险的五个认知|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0-10 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