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变化 - 10月起助贷新规正式实施,明确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的红线,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1] - 新规导致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未入围银行合作白名单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1] - 行业普遍面临交易额下滑、资产质量承压、流量价格高企三大挑战[1] 利率整改与市场竞争 - 大量助贷平台已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例如榕树贷款删除年化利率7.2%–36%的说明,改为标注"1万元借1天利息2元起"(年化7.3%起)[3] - 头部平台如360、拍拍贷在首页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7.2%~24%,新客首借利率低至3.6%[5][8] - 实际测试显示即使无征信逾期的借款人获批利率多在18%左右,高于银行及消金机构利率[8] - 中小平台转型24%以下客群导致获客成本飙升至1000元以上/户,部分机构交易额被"砍半"[11] - 头部平台每日花费上百万元争夺24%以内的优质客群流量,同时关闭向中小平台的API导流入口[12] 权益产品合规调整 - 监管要求权益类产品与借款流程"解绑",禁止将权益收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后超过24%[14] - 9月多家消金机构经监管口头指导全面下架权益类产品,助贷平台随之整改[14][15] - 整改方向包括下架与借款流程强绑定的"大权益"产品(如优先审批、提额等服务)及金融类权益,仅保留独立定价的"小权益"[15][16] - 权益产品退款纠纷频发,因产品周期(月卡/季卡)与借款人贷款周期不匹配导致评估困难[16][17] - 行业普遍认为权益产品是重要利润来源,难以完全放弃该模式,但解除捆绑是当前合规底线[25] 资金格局与监管展望 - 银行合作白名单呈现"巨头霸榜"趋势,互联网巨头关联助贷机构获得资金倾斜[27] - 头部平台此前通过向下沉用户(24%以上利率客群)导流获得轻资本收入,新规后该收入将显著减少[28] - 监管层已于8月开展助贷息费调研,要求机构提交真实交易数据及产品界面设计,未来或出台自律性质息费政策以明确利率计算与披露细则[29]
大量助贷平台停发年化利率超24%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0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