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挑战“东西越便宜越好卖”的常识,提出在特定条件下“价格越贵,卖得越好”的现象普遍存在 [7][31][59] - 价格策略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属性(炫耀性商品 vs 非炫耀性商品)和消费者心理(凡勃伦效应、吉芬现象) [14][21][23] - 有效的定价需综合考虑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产品的可替代性,而非简单追求低价或高价 [34][36][60] 奢侈品与凡勃伦效应 - 青岛即墨内衣产业带通过将保暖内衣价格从50元/套提升至140-150元/套,带动产业带集体提价10%,并实现订单量增长30% [9] - 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将LABUBU 3.0玩偶单价从21.99美元提升30%至27.99美元,其联名款玩偶二手价从599元炒至1.3万元,涨价21倍,初代作品拍卖价达108万元 [10][11] - 老铺黄金在2025年8月调价幅度达10%-12%,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52% [12] - 梵克雅宝2024年将经典五花手链价格上调11%,导致门店大排长龙,线上需全款预订且预售期达120天 [12] - 香奈儿每年两次提价,如CF手袋涨幅4%-8%,推动销售额增长9% [13] - 凡勃伦效应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常见于炫耀性商品 [11][14] 吉芬现象与土豆案例 - 吉芬现象指低档日用商品在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上升,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小,以1845年爱尔兰土豆灾荒为例 [22][23] - 该现象的发生需满足特定条件:商品为低档必需品且缺乏替代品,消费者因买不起更贵食物而增加对涨价主食的购买 [23][24] - 现象背后存在纵向比较心理,即消费者预判商品未来将持续上涨而增加购买,例如前几年中国房价上涨期间的需求量增加 [27][28] 消费者行为与价格曲线 - 消费者行为模式呈现“V字价格曲线”:从拒绝高价,到追逐降价,再到不满足于低价,最终追求昂贵但优质的商品 [43][44] - 消费者并非始终要求便宜,而是对认为有价值的产品不吝花钱,其“没钱”的表述潜台词是不愿为低价值商品付费 [44][45] - 消费者可大致按2:6:2法则划分:上层20%绝不买特价品,中间60%特价品与一般品都买,下层20%只买特价品 [46][47] - 高消费力顾客行销应针对上层20%和中间60%的消费者,放弃只买特价品的下层20%可节省应对不合理投诉的成本 [48][50] 需求价格弹性与薄利多销 - 薄利多销策略适用于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富有弹性),而生活必需品(如大米、盐)需求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 [55][56][57] - 五菱宏光MINI EV以2.88万元起步价实现薄利多销,但其电池成本已过万元,基本不赚钱 [53][54] - 长期依赖薄利多销可能引发行业价格战,导致所有商家受损,例如21世纪中国彩色电视机价格大战 [59] - 企业应避免陷入低价成本桎梏,努力提升产品价值以支撑更高价格 [59][60]
为什么别人家的产品又贵又好卖?
虎嗅APP·2025-10-10 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