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豆“破局之道”在何方?
对冲研投·2025-10-10 20:06

文章核心观点 - 在假设中国完全不采购美国大豆的前提下,分析美国大豆市场可能面临的库存压力及CBOT大豆价格下行风险,并探讨美国可能采取的三种“破局”路径及其对国内豆粕价格的潜在影响 [4][11] 中美贸易谈判预期与美豆基本面分析 - 若中美未能达成贸易协议,中国新季继续回避美豆采购,美国2025/26年度大豆出口可能进一步下修至4000万吨,显著低于贸易冲突年份的出口规模 [4] - 在此情景下,美国新作大豆期末库存可能达到1400万吨(约5亿蒲式耳)以上,形成宽松格局,CBOT大豆价格可能跌破1000美分,回落至950-980美分区间 [4] 美豆去库存的潜在路径分析 - 路径一(内生去库):通过加快生物燃料政策落地,推动压榨量上调 美国大豆压榨产能预计在2026年底达27-27.5亿蒲/年,相较USDA 9月报告的25.55亿蒲年度压榨量,理论上仍有约1.45亿蒲的增量上限 若实现,可将基准库存5亿蒲的情景拉回至约3.5亿蒲,对CBOT大豆形成底部支撑,但会导致全球豆粕被动增供,压制豆粕价格 [5][6] - 路径二(对外库存置换):理论上是南美压榨美豆,本土旧作对华供应,但现实可行性低 因南美本土大豆供应充裕,且需要美国对南美离岸价显著低于本土报价才可能触发跨区域套利 [7] - 路径三(USDA下调单产):通过人为统计校正进行纸面去库 若USDA参考先例将新作单产从53.5蒲/英亩调至51-52蒲/英亩(基于约8000万英亩收割面积),可带来1-2亿蒲的产量缩减,使库存从5亿蒲回到3-4亿蒲区间 此举短期立竿见影,但面临后续数据不符的纠偏风险 [8] 不同路径对国内豆粕市场的潜在影响 - 路径一与路径二的影响:若巴西和美国生物燃料政策兑现,全球豆粕供应增长,价格承压 对连盘豆粕的影响需分情况讨论:若中国放开南美豆粕进口,国内豆粕价格将嵌入全球供需并跟随走弱;若不放开设限,国内豆粕市场将“孤岛化”,因原料大豆依赖南美旧作导致进口成本抬升,国内豆粕可能成为全球价格高地,直至明年南美新作上市 [9] - 路径三的影响:USDA下调单产带来的一次性纸面去库,会短期抬升全球豆类商品价格中枢,但其持续性取决于路径一和二的兑现程度,全球豆粕供给增长最终将压制价格上涨幅度 [10] 综合评估与关键依赖 - 路径三短期效果显著但存在纠偏风险,路径二落地可能性低,路径一对CBOT大豆有支撑但依赖后续压榨数据验证 [11] - 国内豆粕价格走势的关键决定因素在于是否放开海外豆粕进口,这将决定其是融入全球格局还是维持“孤岛”特征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