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AI产业的供应链高度依赖稀土元素,特别是中国近乎垄断的中重稀土,这使其成为影响全球AI经济的关键杠杆[3][4] - 稀土在AI硬件中价值占比虽小(仅0.1%),但因其在原子尺度的独特物理特性,对芯片性能、制造设备和最终用途具有不可替代性,构成了非对称威慑力[5][6][7] - 中国在中重稀土的矿产、冶炼和加工环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美国及盟友的重建供应链努力进展缓慢且集中于轻稀土,短期内难以绕过中国的“稀土墙”[9][10][15][16] 稀土在AI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 稀土元素通过其未填满的4f电子轨道,在原子尺度上精准调控芯片材料的能级、晶格和磁矩,是提升AI芯片功率密度、可靠性和推动摩尔定律的关键[7][8] - 具体应用包括:含钪衬底改善氮化镓芯片热应力[7]、超纯镝提升微型电容器热稳定性[7]、稀土高介电常数氧化物(如氧化钆)解决栅极漏电问题[8]、钕铁硼永磁体(掺镝或铽)确保半导体制造设备(如ASML光刻机)和AI硬件(如特斯拉机器人)的精度与效率[8] - 稀土覆盖先进制程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光互联技术、生产测试设备及发电冷却场景,对AI硬件性能构成物理底座[5][7] 中国在中重稀土领域的垄断优势 - 中国对17种稀土元素中的12种中重稀土(如钆、铽、镝、镥、钪等)实施出口管制,近乎完全掌控其供应链[10] - 全球98%的高丰度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藏集中在中国南方和缅甸北部,提取成本低且规模大,而海外矿床规模小、品位低或环保敏感[15] - 中国是唯一能规模量产6N级纯度(99.9999%)重稀土的国家,冶炼技术因稀土元素化学性质相近而难度极高,海外企业(如Lynas、MP材料)仍依赖中国技术支持或需申请出口许可证[16][19] 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的挑战 - 美国通过补贴(如向MP材料、Lynas提供数亿美元)、国防部注资及价格保证等措施推动供应链本土化,但主要限于轻稀土,且MP材料至今未能盈利[11][12] - 重稀土产能建设周期长(乐观估计需至2028年后),且海外技术(如Lynas在马来西亚的氧化镝生产)未披露规模,难以替代中国供应[16][19] - 美国AI经济高度依赖稀土供应链:AI产品占全球贸易增量近一半,数据中心与软件投资贡献美国上半年GDP增长的92%,若中国出口管制严格执行,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6] 稀土行业规模与替代技术局限 - 稀土行业直接市场规模小,巨头市值与销售额远低于万亿美元级AI企业,但0.1%的价值门槛即可对AI供应链产生否决权[5][6] - 欧美实验室尝试无稀土永磁体或仅用轻稀土的方案,但存在笨重、需整体电机系统改造或过热消磁等问题,缺乏下游规模应用场景(如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支撑,难以量产[9]
中国造出EUV,美国建立起稀土全产业链,谁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