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餐饮行业正静默而迅速地展开一场由炒菜机器人驱动的后厨革命,以应对厨师流动性高、人力成本攀升和连锁化复制困难等挑战 [2] - 炒菜机器人通过标准化操作显著降低了人力与原材料成本,提升了出餐效率和稳定性,成为连锁餐饮企业扩张的重要工具 [1][5][9] - 尽管在成本效益和标准化方面优势明显,但餐饮老板对消费者接受度存在顾虑,导致该技术应用多在非高端餐厅,市场预计将走向特色餐厅与标准化连锁餐厅并存的分级局面 [11][12][13] 餐饮业面临的挑战 - 传统厨师团队是运营中最不可控的环节,其流动性、不稳定性及难以管理的“大厨脾气”对社区食堂和连锁餐厅的稳定运营构成挑战 [1][4] - 连锁餐饮品牌在规模化扩张中遭遇“人才复制”瓶颈,厨师的培养周期长、流动性高,个人状态直接影响菜品口味,成为扩张道路上的阻碍 [5] 炒菜机器人带来的变革 - 引入炒菜机器人后,后厨人员数量减少,人力成本显著下降,例如兰州幸福食堂每家食堂节省约一名帮厨每月近6000元的人力成本,厨师部分转型为菜品研发人员 [7] - 餐厅组建专门研发团队将菜品转化为标准化参数,确保所有门店出品口味一致,维护食客体验和品牌声誉 [8] - 以每天稻餐厅为例,采用炒菜机器人后,150-200平米门店的月人力成本从7.5-8万元骤降至约1.9万元,尽管每台机器人一次性采购成本超1万元,但相比持续人工支出仍很划算 [8] - 炒菜机器人实现精准投料,固体调料精度达±0.5克,避免了人为浪费,调料成本降低约30%,同时减少食材损耗,成本核算更清晰 [9] - 使用炒菜机器人后,出餐效率大幅提升,每天稻餐厅从点餐到结账全程平均只需26分钟,8-10个菜的订单10分钟内可全部上齐,翻台率提升,餐厅净利率提升至20%-25%,而一般中餐厅净利率仅10% [9] 餐饮企业的考量与市场接受度 - 餐饮老板鲜少公开谈论使用炒菜机器人,因消费者认知中“现炒”仍意味大厨掌勺,部分消费者对机器人表现出抵制 [11] - 炒菜机器人被视为兼顾菜品现炒需求与风味保障的辅助工具,尤其在今年预制菜风波发酵后,更多餐饮企业将其作为替代选择 [12] - 人均消费几十元的餐厅适合使用炒菜机器人,但高端餐饮因售卖厨师独特烹饪理念和文化体验,难以应用该技术,市场将走向分级局面 [12][13] 炒菜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 炒菜机器人公司销售数据增长迅猛,橡鹿科技每年增速超过200%,去年订单量1万台;添可食万星厨2024年上半年卖出约1000台,合作商家拓展至200多家,预计2024年全年销售达去年5倍增长 [13] - 行业正试图攻克中餐标准化最后的技术堡垒,如复杂调料体系的精准定量,并研发基于视觉的反馈系统,让机器能“看”会“想”,实现从复制菜谱到创造菜谱 [13]
炒菜机器人正在“炒”掉厨师
经济观察报·2025-10-13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