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基本信息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1] - 大会设置3天主论坛和31场系列活动,邀请416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国际机构代表参与 [1] - 瑞士工程院院士布拉德利·尼尔森发表主题演讲,聚焦微型机器人及远程手术领域 [1] 微型机器人的医学应用与研发背景 - 微型机器人技术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针对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 [4] - 美国每年约有300例弥漫性内生型桥脑胶质瘤新确诊病例,该疾病预后极差 [4] - 全球制药业在药物研发上投入约0.2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两万亿元),但90%的药物治疗研发失败,其中1/3失败案例源于中毒剂量问题 [5] - 微型机器人可实现靶向药物递送,将药物精准输送至特定部位,解决传统全身给药的副作用难题 [5] - 该领域研究已持续20多年,技术发展从简单设备逐步迈向复杂的智能设备阶段 [5] 技术原理与仿生学灵感 - 微型机器人研发从自然界微小有机物(如细菌、真菌)中汲取灵感,例如直径仅1-2微米的大肠杆菌 [5] - 研究团队曾将8万多个微型机器人注射到有机生物体内,以观察其作用机理 [6] - 采用电磁场作为驱动手段,通过构建包含众多电磁线圈的系统来精确引导设备运动 [7] - 该系统使用镍、钴、铁等金属或其合金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可实现人体内的有机移动 [7] 远程手术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 脑卒中是导致患者死亡和长期严重残疾的首要因素,治疗关键在于尽快取出脑部血栓 [8] - 若患者在脑卒中发病后150分钟内接受治疗,其获得功能独立的机会高达90% [9] - 在美国,超过3亿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居住在需驾车前往中风治疗中心的地区,交通时间延误导致更多脑细胞死亡 [10] - 远程手术技术能显著减少患者长途转运时间,可能节省一个半小时或两小时的车程,具有重大积极影响 [10] - 全球约有800万病人面临严峻医疗问题,其中多达500万病人无法获得急需的手术治疗,远程医疗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14] 技术实践与临床进展 - 远程手术系统利用5G网络低延迟、高带宽优势,实现高效的远程手术控制 [12] - 已在动物研究中实现跨越9300公里的远程手术操作,例如苏黎世团队远程操控导管精准抵达猪大脑内的血栓位置 [12][13] - 在香港与多疾病控制中心合作,成功复制了苏黎世的远程诊疗实验,两地相距9300公里,针对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均取得理想成效 [15] - 在香港的实践是世界上首次展示在数千公里之外进行器官检查的能力 [15]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普惠化的手术革命可将远程手术纳入其中,在时间紧迫、距离过远或缺乏专科医生的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 [16] - 远程手术技术使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顶尖医院的远程治疗服务,部分患者即便到医院也并非一定需要现场手术治疗 [14][16] - 中国在微型机器人领域进步瞩目,相关设备在质量和产量方面均展现出极高水准 [16]
瑞士工程院院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教授布拉德利·尼尔森:《用于应对全球主要健康威胁的微型机器人与远程手术》
 机器人圈·2025-10-13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