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个关键问题,拆解宗馥莉二次请辞
36氪·2025-10-13 22:44

核心观点 - 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所有核心管理职务,标志着其与娃哈哈集团在法律层面的管理脱钩,但通过其掌控的宏胜集团及所持股权,她仍是娃哈哈体系背后的关键人物 [5][6][9][10][11][13] - 此次辞职的直接导火索是“娃哈哈”商标使用权争议,宏胜系公司因无法获得商标使用授权而决定自2026年起启用新品牌“娃小宗” [6][12][18][20] - 事件本质是娃哈哈集团内部因历史遗留的股权结构、商标权属及利益分配问题激化的矛盾,宗馥莉试图通过宏胜集团整合控制权的激进策略遭遇阻力 [7][16][18][19][21] 宗馥莉辞职事件与权力格局 - 宗馥莉于9月12日辞去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职务,目前已走完大部分法律程序,此次为实质性离职 [5][6][9] - 辞职不改变股权结构,宗馥莉仍是娃哈哈集团三大股东之一,若其确为职工持股会唯一成员,则合计持有娃哈哈集团54%股份,拥有绝对控制权 [10] - 宗馥莉通过其掌控的宏胜集团继续保持影响力,宏胜集团拥有40多家子公司、100多条生产线,年营收高达百亿元,是娃哈哈商业版图的基石 [11][13] 两次辞职对比与矛盾激化 - 第一次辞职(2024年7月)被解读为以退为进的策略,在舆论压力下迅速回归并巩固了权力 [15] - 回归后,宗馥莉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包括人事调整(用宏胜高管替换娃哈哈管理层)、生产整合(部分娃哈哈工厂停产,宏胜投资新厂)及销售渠道利润截留,使娃哈哈全国饮料销售净收入创下成立以来最高增速,但也激化了与股东及家族成员的矛盾 [15][16] - 核心矛盾聚焦于商标资产控制,宗馥莉试图将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转让至其控股62.466%的娃哈哈食品公司,但因国资股东上城文旅对转让金额未谈拢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受阻 [18] 宏胜体系与“去娃哈哈化”战略 - 宏胜集团是宗馥莉的底气所在,已发展为覆盖原料研发、设备制造、生产、包装、物流、营销的全产业链企业,承担了娃哈哈系约三分之一的总产能 [11][24] - 娃哈哈集团的资产和营收占比在整个“娃哈哈系”中很小(截至2022年底,营收占比仅2.74%),真正掌握生产和渠道资源的是以宏胜集团为代表的体外公司 [24] - 启用新品牌“娃小宗”是宗馥莉在商标问题无解后的主动脱钩策略,但此举使其不得不辞去娃哈哈职务以避免同业竞争法律风险 [12][20] 娃哈哈集团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 产能面临挑战,娃哈哈核心生产长期依赖宏胜集团,集团虽声称已完成18条高速产线布局并新建工厂以实现自主生产,但此前曾因产能紧张委托今麦郎代工并出现质量问题 [28] - 品牌与渠道存在不确定性,宗馥莉推行的年轻化改革(如跨界联名、电竞合作)使包装水市场份额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9.42%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17.07%,其离职可能导致这些增长动力消失及经销商体系动荡 [29] - 商标归属悬而未决,在现行股权架构下,任何一方使用“娃哈哈”商标均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若无法达成共识可能导致商标贬值的多输局面,商标转让也可能因涉及国资而面临重新估值等复杂程序 [18][29][30] - 接班人选存在疑问,传闻接任总经理的许思敏背景偏法律与合规,缺乏商业经验,娃哈哈集团面临领导力真空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