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固态电池:技术、量产、时间、协同“已定”
高工锂电·2025-10-14 18:33

行业核心观点 - 固态电池产业在2025年已从概念探索阶段进入技术收敛、突破加速和落地临近的关键阶段 [4][24] - 行业已形成统一且明确的时间推进蓝图,2027年为小批量装车关键节点,2030年目标规模化量产 [7][10][11] - 硫化物路线凭借高离子电导率和良好的产业链兼容性,已成为行业公认的主流技术方向 [13][14][17] - 产业化路径采取务实的渐进式策略,以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并规划差异化技术组合以降低量产风险 [20][21] 技术路线与进展 - 硫化物电解质路线优势在于离子电导率最高(室温达10-3 S/cm),能量密度潜力大(理论500Wh/kg),但面临化学稳定性差和制备成本高(硫化物材料成本为碳酸锂的5-10倍)的挑战 [14][16] - 主流电池企业已基本冻结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电解质环节锁定硫化物,正极材料制定“短期高镍三元过渡、远期富锂锰基升级”的阶梯式方案 [17] - 多家企业公布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例如宁德时代达500Wh/kg,三星SDI达600Wh/kg,太蓝新能源达720Wh/kg [8] - 技术路线的收敛扫除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促使产业链从材料到设备的资源投入愈发集中 [18] 企业量产计划与产能布局 - 头部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均将2027年定为全固态电池小批量装车的关键节点 [8][10] - 外资车企如丰田、大众调整战略节奏,计划在2026-2027年通过合资电池厂实现固态电池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供应 [10]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有超过20家电池与材料企业启动固态电池产能布局,例如卫蓝新能源规划产能达128.2GWh,清陶能源规划产能达65GWh [11][12] 产业化路径与核心突破 - 多数企业以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方案,通过规模化生产验证产业链配套能力,并已将长续航车型价格下探至20万元以下 [20] - 头部电池厂规划“湿法工艺+硅基负极”和“干法工艺+金属锂负极”两条差异化技术路径并行,以兼顾现实适配性与未来前瞻性,其中干法工艺能降低超四成以上能源消耗 [21] - 设备领域共识深化,固态电池中试线已完成核心部件调试与工艺验证,国内设备企业如先导智能、利元亨等已具备整线设备供应能力 [22] - 材料端聚焦硫化物电解质降本与性能优化,锂金属负极的压延法和蒸镀法两条主流路线并行发展,产业化进程提速信号明显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