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历史地位与制度贡献 - 广东外贸活动始于秦汉,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徐闻古港[1] - 唐宋时期形成由国家主导的完整外贸管理制度,距今约一千年,清代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粤海关监管的十三行体制[1] - 十三行体制深刻影响近百年中西贸易格局,是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窗口[1] - 1957年广交会应势而生,为国家开辟"以贸破局"路径,成为国家经济风向标[1] - 唐代设立中国最早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司,宋代《广州市舶条法》推广全国,清代实行"一口通商"[5] 开放包容的商贸文化基因 - 广东商脉跨越千年持续繁荣的核心动力是深植血脉的开放基因,体现为地理枢纽优势与敢为人先的制度探索[5] - 广东是南海地区东西方海上交往的"十字路口",历时最久且最具延续性的枢纽与引擎[5] - 梁启超指出广东重要地位兼具世界性与全国性,不仅是商品交流窗口更是新经济模式与思想观念输出中心[5] - 唐代广州设"蕃坊"供外商居住,出土唐代牙雕人像印章具阿拉伯人面貌证实"番商如织"盛况[5] - 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由法国工匠与本地匠人合作制作,体现中西技术审美融合[6] 外贸模式与产业升级演进 - 第138届广交会以"新质生产力"为标签,展品覆盖人工智能、智慧出行、服务机器人等热门板块[8] - 参展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开辟市场,例如AI+AR智能眼镜集成89种语言实时翻译、AR导航、声纹支付等功能[8] - 服务机器人在第137届广交会大放异彩,展示从具身机器人到教育娱乐机器人的多样化产品[8] - 广东外贸从依赖外商订单的代工模式转向主动运营,希音凭借"小单快反"供应链模式重塑服装制造业逻辑[9] - 出海形态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TCL在越南建生产基地,比亚迪在泰国投资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9] 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多元化 - 广东出口产品从陶瓷、代工产品升级至高技术产品,形成从"新三样"到新"新三样"的产业升级路线图[11] - 电子产品、家电、新能源汽车大量出口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市场格局多元化[9] - 出口市场不再局限于欧美,多元化策略应对单一市场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冲击[9] - 广东实现从依赖"人口红利"的"汗水驱动"转向凭借"人才红利"的"创新驱动",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11] - 人才技术等高阶要素集聚持续强化外贸竞争优势,外贸核心始终是做生意、交朋友、谋发展[11]
广东外贸越千年:互利天下,向新而行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5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