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月薪3万,也不敢吃“快餐界爱马仕”
首席商业评论·2025-10-15 13:25

文章核心观点 - 麻辣香锅品类因高客单价被消费者广泛吐槽为"价格刺客",但市场热度与门店数量仍在增长,呈现出"一边被嫌弃,一边有市场"的矛盾现状 [4][6][30][31] - 麻辣香锅赛道格局高度分散,尚未出现千店级别的头部品牌,存在市场整合与发展机遇 [39] - 品类面临定位模糊、标准化难度高、家庭自制分流等挑战,困于正餐与快餐的夹缝中 [43][46][49] 品类市场现状 - 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麻辣香锅/干锅相关企业新注册约3,583家,存量企业超过2.9万家 [31] - 线上热度显著,抖音平台"麻辣香锅"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89.1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超44万篇 [33] - 门店分布集中于二、三线城市,占比分别为20.1%和22%,四线城市和五线及以下城市占比分别为19.0%和15.5% [37] - 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消费力突出,月均订单量可达普通城市的3倍 [37] 定价策略与消费者认知 - 普遍采用按份计价或按克重计价的方式,素菜价格约5元/100克(即50元/公斤或25元/斤),荤菜价格约9.8元/100克(即98元/公斤或49元/斤) [10][12] - 存在显著的渠道加价,例如某品牌青笋外卖份量200克售价17元,而盒马APP同分量净菜售价为5.98元,价差近3倍 [14] - 除食材费用外,普遍收取10元至20元以上的锅底费,进一步推高客单价 [23] - 消费者将麻辣香锅调侃为"快餐界爱马仕",高价格与快餐定位形成强烈反差,导致消费意愿下降 [6][25][50] 竞争格局与品牌动态 - 行业集中度极低,54.2%的品牌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门店数超150家的品牌数量稀少 [39] - 头部品牌"三顾茅庐"门店数估计在800-1,200家,市场份额仅为2.5%-3.0%,市场呈现高度分散状态 [39] - 麻辣烫巨头杨国福于2024年6月在广东率先上线麻辣香锅品类,并于7月开始全国门店推广 [4] - 另一头部品牌小谷姐姐通过增加铁板香锅等产品重构菜单,调整后堂食收入提升约40% [34] 品类面临的挑战 - 与麻辣烫、冒菜等品类在口味、食材上高度同质化,导致定位模糊,竞争加剧 [43][44] - 烹饪工艺依赖人工炒制,按食材顺序下锅以保证口感,难以实现完全标准化,影响规模化扩张 [49] - 家庭自制分流明显,社交平台上"麻辣香锅家常做法"成为热门话题,微信指数峰值超1,400万,其中91%的讨论源于视频号的家常做法分享 [46][48] - 当前价格水平使其性价比优势丧失,消费者在正餐与快餐之间难以找到其明确价值定位 [25][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