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麦当劳的过程
投资决策回顾 - 1996年伯克希尔持有3015.66万股麦当劳,持仓成本12.65亿美元,市值13.68亿美元,为第七大重仓股[3] - 1997年伯克希尔清仓麦当劳,但若从1996年持有至2025年10月,麦当劳每股回报达38倍,年化收益率12.6%,显著跑赢同期可口可乐10倍回报和8.1%年化收益率[4] - 巴菲特在1998年承认卖出麦当劳是糟糕决定,导致损失惨重,少赚了十几亿美元[9] 卖出决策的核心顾虑 - 顾虑食品行业用户忠诚度不高,认为消费者选择随机,缺乏像吉列剃须刀那样的刚需和忠诚度[6] - 顾虑重资产商业模式,麦当劳全球购买铺面再租给加盟商,导致巨大资本开支,资金自由性差,不如可口可乐轻资产模式[7] - 顾虑产品力削弱,开始依赖价格促销而非产品本身吸引力,商业模式稳定性存疑[8] 对决策失误的反思 - 失误核心在于过分看重“当下确定性”,而低估了“长期成长性”和“企业适应力”[9] - 麦当劳的全球铺面实际构成了渠道壁垒,其本土化菜单和数字化点单等调整能力被低估[10] - 卖出后麦当劳股价经历波折但开启长牛,从2003年低点12.12美元后22年未再见此价格[10] 案例启示 - 确定性不等于成长性,投资需综合考量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成长性及现金流转化效率,1996年快餐行业全球化红利远超静态刚需[11] - 重资产若能构筑壁垒(如全球门店网络),可成为长期成长基石,未必是包袱[12] - 投资需为行业成长留空间,避免将短期痛点误判为长期缺陷,需穿透行业变化动态评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