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系统性衰退,头部企业怪兽充电的私有化闹剧、财务恶化及股价暴跌是行业困境的集中体现 [4][5][7] - 行业缺乏有效护城河,标准化产品、低价竞争、技术红利快速消失及规模效应失灵导致企业难以盈利 [20][24][26] - 资本狂热退潮后,行业需求被证明是"伪需求",共享经济模式异化为重资产租赁游戏,最终仅剩巨头业务协同价值 [33][40][47] 怪兽充电私有化与财务压力 - 怪兽充电董事会拒绝高瓴资本1.77美元/ADS私有化要约,坚持推进管理层财团1.25美元/ADS方案,后者低于公司每股现金价值1.63美元 [5] - 公司营收从2021年36亿元峰值骤降至2024年18.9亿元,同比降幅36%,利润由2023年净利润8870万元转为2024年净亏损1350万元 [9] - 股价较IPO下跌90%,因连续34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收纳斯达克退市警告,私有化被视为避免强制退市的体面选择 [6][14] 行业供应链与安全危机 - 罗马仕召回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生产的49万台充电宝,安克创新全球召回115万台,因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代工厂偷换廉价隔膜材料 [15][16] - 低价竞争导致代工厂采用回收电芯、削减保护电路,安全风险引发监管升级,多所高校停用涉事品牌充电宝 [15][17] - 行业陷入"压缩成本优先于安全"的恶性循环,信任崩塌与监管整改加剧经营压力 [18] 市场格局与护城河缺失 - 共享充电宝前五大品牌市占率96.6%,怪兽充电以36%份额居首,但高集中度未转化为盈利优势 [20][21] - 充电宝全球前五大企业合计份额仅18%,行业进入壁垒低,产品高度同质化,快充等技术红利迅速被全行业共享 [23][24] - 直营模式需承担设备折旧(成本占比18%-30%)、商户分成(50%-70%)及运维压力,代理模式虽扩张点位但毛利率从84.7%暴跌至56.5% [26] 资本退潮与需求证伪 - 2017年资本狂热期,腾讯、金沙江创投等向小电科技投资1亿元,IDG领投街电,小米系向怪兽充电累计投资约3亿元 [36][37][38] - 手机厂商快充技术普及击穿"电量焦虑"需求基础,共享充电宝仅剩应急场景,每小时收费涨至3-10元反而促使消费者自购充电宝(售价仅30-40元) [39][40][42] - 行业最终或仅留存阿里、美团的协同业务,作为本地生活生态基础设施,而非独立盈利模型 [46]
充电宝正在经历一场「行业溃缩」
 36氪·2025-10-15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