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在198天内接连发生致命车祸并陷入产品质量与宣传争议 市场口碑从爆款光环陷入滑坡 [3][5] -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下普遍面临安全焦虑 国家密集出台三大强制性标准以构建行业安全新底线 [3][5][12][13] - 公司及其高管对安全事故的沟通方式引发公众质疑 反映出行业声誉基石在于对安全的坚守而非营销话术 [6][7][8][9][11][13] 雷军和小米公司的沟通与应对 - 成都车祸事故后 公司及董事长个人微博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 仍按既定计划进行产品宣发 [8] - 对比3月铜陵事故后沉默72小时致歉 此次事故后持续沉默 导致直播间出现质疑刷屏及掉粉情况 [8] - 在5月内部演讲中 董事长首次回应事故影响 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但未提及具体安全整改细节 [9] - 在9月的年度演讲中 董事长回顾造车历程与成绩 但整个演讲对汽车安全只字未提 [11] 小米汽车面临的产品与安全争议 - 198天内遭遇两次致命车祸 成都事故中车辆碰撞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人员未能脱逃 [3][8] - 多次陷入争议 包括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产品质量缺陷等 数百名消费者曾要求无损退车 [9] - 2025年9月 公司宣布召回11.7万辆SU7 召回原因是在国家监管部门启动缺陷调查后 对L2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进行升级 [10] 行业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 3月底铜陵事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安全和智能化标准的完善 工信部随后召开会议强调不得对辅助驾驶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12] - 2025年9月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其中一项测试场景几乎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 [12] - 2025年4月出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 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13] - 2025年9月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明确要求配置机械释放功能 实质上禁止了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