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驱动因素切换 - 出口保持高增长,驱动因素从“抢出口”短期逻辑转向“新兴国家工业化提速+中国替代欧盟在新兴市场份额”的中期逻辑切换[2][10] - 对东盟出口走强更多满足东盟自身需求,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明显走强[10] - 发达国家仍处于补库周期中,进口仍有提升空间,10月以来港口外贸货运量保持在8.7%的较高增速[10] - 中美关税波折影响先冲击后缓和,最终以谈判结果为准,短期出口仍有韧性[2][10] 内需承压与投资下行 - 制造业投资强劲源于设备自然更新上行周期,但下半年进入退坡阶段,制造业投资与固定资产增速差值达到阶段性顶点后回落[2][22] - 地产投资承压,2024年第四季度在建项目对应2022年第四季度开工项目,而新开工自2022年第四季度至今持续负增长[2][22] - 设备购置投资明显回落,与狭义基建投资形成反差[27] 企业盈利与成本压力 - 8月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回升21个百分点至19.8%,主要受低基数下费用和其他损益等短期因素拉动,费用拉动回升3.8个百分点至2.2%,其他损益拉动回升24.8个百分点至18.3%[31] - 成本率等中期因素未改善,8月工企成本率为85.6%,处于近年同期高位,对利润同比拉动仍为负3.4%[3][31] 政策接替与需求透支 - 老政策需求透支效应显现,8月特别国债支持的设备更新等领域已下达完毕,制造业投资可能再度走低,9月多地暂停国补,商品零售增速或进一步走弱[4][37] - 国庆假期消费数据显示商品消费弱于服务消费,商品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为3.6%和7.6%[38] - 新政策如反内卷、清偿欠款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形成挤占,6月以来预算内资金同比下滑4.9个百分点至9.7%[4][45] 增量政策时滞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但参考2022年经验,资金投放到形成实物工作量存在时滞,支撑效果可能集中在2025年第四季度末或2026年初[5][52] 通胀预期与价格修复 - 供给收缩预期降温,9月PMI生产指数上行至51.9%,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0.1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下降0.9个百分点,煤炭、钢材、化工品等大宗商品涨幅放缓[6][59] - PPI方面,中下游产能利用率低于上游,上游涨价对中下游拉动有限,下游涨价幅度温和[7][63] - CPI方面,生猪存栏增加压制食品CPI,核心商品PPI偏弱传导至核心商品CPI,青年失业率高企约束房租CPI,CPI同比维持较低水平[7][63] 经济增长展望 - 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回落,但外需改善与份额提升支撑出口韧性,生产景气聚焦“出口链”[8][71] - 预计三季度GDP实际同比4.6%,四季度为4.8%[8][71]
经济前瞻 | 新旧力量交替期(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2025-10-16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