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行情与历史周期对比 - 2025年以来A股港股涨幅全球前列,呈现结构性行情,与2013-2017年行情相似 [3][4] - 共同点包括前期基本面低迷(2024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同比下降)、出台刺激政策(2024年9月美联储首次降息及一揽子政策)、证券率先上涨后中小盘接力 [7][8][9] - 区别在于本轮对杠杆配资管理严格,难以再现杠杆牛,且房地产处于熊市周期暂无复苏迹象,而2016-2017年地产为牛市 [10][12] 2025年达到高估的品种 - 银行指数于2025年7月达到高估,主要因前几年持续上涨积累,截至10月9日回调至正常偏高估值 [19][20][21] - 港股医药类指数受益于盈利高增长(恒生医疗保健一季度盈利同比增172.89%,二季度增59.75%),港股创新药年初至7月最高上涨超100%达到高估,后因政策回调 [22][23] - 北证50等小微盘指数因利率下降资金流入,2025年高点达到高估,北证50截至10月9日仍处高估 [26][27][29] - 科创50和创业板指受益于芯片行业景气及基本面复苏(创业板指一季度盈利增30.79%,二季度增13.39%),8月下旬达高估后创新高,截至10月9日处高估 [30][31][34] - 军工指数因军演预期于8月达到高估,9月回调后截至10月9日估值正常偏高 [36] 上涨品种的共同点及收益来源 - 2025年领涨品种共同点为偏小盘成长风格、弹性大牛市进攻性强、基本面较前几年改善 [41][50] - 长期收益核心来源于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估值提升仅是短期收益,盈利增长推动熊市底部点数提升(如中证全指5星级点数从2013年2700点升至2024年4800点) [40][42][43][46]
今年以来,哪些品种达到过高估?|第409期精品课程
银行螺丝钉·2025-10-16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