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偷面积”现象 - 开发商通过将开放式阳台封闭成卧室等方式增加房屋使用面积,但此举超出产权承载面积并存在安全隐患 [1] - “偷面积”的常见手法包括在飘窗、挑高、花池、风雨连廊上做文章,在不改变产权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使用面积 [1] - 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半封闭空间、设备空间等在满足条件下可减半计算建筑面积,如结构层高在2.2米以下的地下室、窗台与地面高差不足0.45米的飘窗以及开放式阳台均按1/2计算 [4] “偷面积”的市场影响与动机 - 部分房地产项目以超过100%甚至120%的得房率为卖点,而普通住宅得房率通常为75%-90%,别墅类产品在95%以上 [2][5] - 在二三线城市,一些项目的宣传得房率可达180%以上甚至超过200% [5] - 高得房率项目竞争力强,销售情况明显好于其他项目,因其能优化户型并凸显性价比 [7] - 高得房率项目对旧规下的新房和二手房造成降维打击,导致周边存量房价格出现等比例下降 [9] 监管政策与整治行动 - 今年以来,广州、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重点城市发布文件强化审批,对商品房建设中的技术要点进行规范 [2][11] - 成都5月发文要求“板率”增加值不得超过1.5%,10月再次明确住宅阳台、飘窗等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计容建筑面积的30% [11] - 上海规定户型建筑面积小于80平方米的阳台面积上限为8平方米,进深不得大于1.8米 [11] - 广州对飘窗设计、结构柱面积核算等进行了规范,北京则收紧项目报规,导致部分项目得房率下降 [13] 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 - 监管缺位曾导致部分地方对开发商“偷面积”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高得房率能刺激短期拿地和新房销售 [5] - 新政策在封堵“偷面积”空间的同时,继续鼓励对经济、美观、居住体验等需求的满足,引导行业向“好房子”回归 [13] - 随着政策纠偏,“好房子”将不再是得房率主导下的数字游戏,而向品质与价值的本质回归 [13]
多地整治新房偷面积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6 2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