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凑热闹的人”正在杀死文旅消费?
虎嗅APP·2025-10-17 08:0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旅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矛盾并非“凑热闹的人”过多,而是行业自身缺乏足够丰富和高性价比的文旅产品来有效承接和转化客流,导致“人来了,钱却没来”的现象 [6][7][8][21] - 将游客消费低迷归咎于“凑热闹的人”是一种认知误区,这些游客本质上是带着消费预算的“有待开发的宝藏流量”,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需要从“引流”思维转向“变现”思维 [23][28][32] - 成功的案例表明,通过提供高性价比、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激发游客的消费意愿,将所谓的“无效流量”转化为有效的文旅收入 [30][31][33] 文旅行业现状与问题 - 行业出现一种新趋势,即抱怨“凑热闹的人”太多,这类游客被定义为只旅游不消费、挤占资源的人群,尤其在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尽管国内出游人次增加,但人均旅游消费持续下降 [6][7] - 热门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与大量景区、酒店、餐饮门可罗雀形成巨大反差,部分观点认为“凑热闹的人”正在毁掉当地文旅经济 [7][8] - 行业普遍采用“文旅引流三板斧”来吸引客流:策划举办大量文旅活动(如演唱会、马拉松)、主打“免费”牌(如景区门票免费)、打造网红城市,这些方法在刺激客流方面立下大功 [11] “人来了,钱没来”的矛盾分析 - 各地通过“三板斧”吸引来的游客,其消费远不及预期,流量呈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例如演唱会或马拉松期间仅热闹三五天,景区免费则吸引大量“穷游”游客 [14] - 典型案例显示,梅河口年游客量从500万人次飙升至2000万人次,但相应的文旅收入仅从50亿元增长至70亿元,游客量增速与收入增速严重脱节,表明存在大量“无效流量” [18][19][20] - 问题的根本在于当地缺乏种类丰富、多层次且数量充足的文旅产品承接流量,游客“不是不想花钱,而是找不到一个花钱的理由” [21] 有效流量变现的解决方案 - 成功的变现案例表明,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是关键,例如苏超坚持用最好的场馆收最便宜的门票,将专业赛事定义为大众参与的文旅活动,从而点燃游客消费欲望 [30] - 南宁演唱会经济通过文旅部门与主办方深度合作,在社交媒体共建热点话题、调整公共交通、派发优惠券、设置应援打卡点,并推荐当地泛文娱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促进消费 [31] - 行业下一阶段的重心应从“引流”转向“变现”,即认真对待和服务好每一位游客,通过打造匹配其需求的文旅产品来实现流量价值的最大化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