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得主关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卷”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构建创新生态、把握适度竞争以及推动创造性破坏 [5][6][17] 莫基尔的启示:创新生态是反内卷的根基 - 莫基尔指出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是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精准点破中国内卷的深层症结是知识积累不足与创新生态缺失 [9] - 17世纪“培根计划”通过扩大知识数量、增强知识可及性为技术突破奠基,这与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投资于人”以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筑牢创新根基的导向极为相似 [10] -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离不开伯明翰金属工匠群体的精密加工技能支撑,而北京中关村、杭州科创企业集群等崛起印证了当高校知识输出、资本市场支持、政府服务保障形成合力,就能构建起创新生态 [10] - 专利制度通过降低技术信息获取成本加速技术扩散,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提升了企业家创新信心,是打破“创新成果易被模仿”内卷痛点的关键 [11] 阿吉翁与豪伊特的答案:适度竞争是创新的“黄金平衡点” -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竞争与创新存在“倒U形关系”,即存在“黄金平衡点”:竞争不足缺乏创新动力,但过度竞争则会扼杀创新 [12]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例证,去年某车企限时促销引发A股汽车板块市值蒸发超千亿元,行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这正是过度竞争导致企业利润被价格战吞噬、研发投入压缩的“熊彼特效应” [12] - 当前17家车企承诺“60天支付账期”的行业自律举措是向最优竞争区间回归的积极信号 [12] - 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前沿差异”:前沿企业可通过创新“逃避”竞争,而非前沿企业更易在过度竞争中丧失动力,这解释了中国部分传统行业内卷严重的原因 [13] 创造性破坏:从“存量内卷”到“增量创新”的必由之路 -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通过创新淘汰旧产能、开辟新赛道以彻底跳出存量博弈的终极方案,与“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内卷”的核心观点高度一致 [14] - 美国市值最大的十家企业有九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而中国A股市值前十名企业中真正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很少,这差距背后是“创造性破坏”机制的强弱之分 [15] - 推动“增量竞争”需从两方面着手: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需求(如智能驾驶技术打开新能源汽车新市场),以及通过模式创新开辟新空间(如胖东来以服务创新突破传统零售业内卷) [15] - 政策层面政府应扮演“规则守护者”,摒弃“补贴竞赛”等内卷式招商,聚焦创新生态建设,并通过法治化手段打击恶性竞争,这正是“制度赋能”的体现 [15]
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增长?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
高毅资产管理·2025-10-17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