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出海战略转型 - 中国品牌出海正经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历史性转折,前者是产品国际化销售,后者是通过本地化运营融入当地市场[2] - 2024年中国跨境出口规模达2.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从2023年的1.83万亿元跃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4] - 企业增长焦点从“卖出去”转向“卖得好、卖得久”,品牌需要被海外消费者真正理解、信任并长期选择[4] 本地化运营核心要素 - 本地化运营是品牌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关键,核心落点是极致的本地化营销能力[2] - 全球87%的消费者愿意为信任的品牌支付溢价,显示品牌信任的重要性[4] - 品牌建设需要在人(消费者洞察)、货(差异化产品/营销)、场(多渠道协同)三方面联动形成经营闭环[7] 产品本地化策略 - 产品本地化要求从“功能匹配”转向“文化适配”,在不同市场讲述不同故事[10] - 欧洲消费者重视环保与可持续,美国用户看重品牌社会价值,东南亚偏好实用性与情感共鸣[10] - 智能出行品牌Heybike在欧洲从强调“性能优势”转向“城市自由”,通过生活场景广告素材与当地文化对齐[22] 营销本地化策略 - 营销本地化意味着用当地语言、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讲故事,从“讲我是谁”转向“和消费者在一起”[12] - 厨具品牌Chef Power在美国重新定位为“现代厨房专业伙伴”,通过统一视觉语言和套装产品实现差异化[24] - 钢制家具品牌Letaya通过DSP数据发现用户关注“易安装”而非“材质参数”,推出女性独立安装视频提升点击率[26] 组织本地化能力 - 本地化要求建立“小而专”的本地团队,从内容创意、渠道投放到用户服务形成闭环[14] - 这种精细化、差异化、贴身化的组织运营模式是品牌在当地落地生根的关键[14] - 凯度报告显示,中国百强品牌中股票长期表现优于大盘,具备“有意义、差异化、活跃度”三大特质[15] 消费者信任构建 - 28%海外消费者不选中国品牌的首要原因是对品牌不够熟悉、缺乏信任[17] - 消费者信任是本地化的终极指标,需要通过交付、服务与沟通在消费者心中构建“合理存在感”[17] - 2025年中国百强品牌总价值达1.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62%的品牌在差异化和有意义性方面表现突出[5] 亚马逊赋能体系 - 亚马逊广告与亚马逊全球开店通过内容+渠道进行系统性赋能,帮助品牌理解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趋势洞察[31] - 在内容层面,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直播等多种形态让品牌建设可量化,实现“内容即资产”[33] - 在渠道层面,构建“多触点网络”,从搜索端精准触达到流媒体视频场景影响,实现全周期用户对话[33] 行业案例与启示 - 《水手星计划》第五季深入探讨7大出海品牌命题,邀请15家品牌参与,涵盖传统制造和新兴行业[21] - 案例显示中国品牌在“深水区”的多样解法包括精准定位、技术破局和情绪共鸣,共性在于先理解世界和用户[28] -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抵达更多站点,而是被更多人真正理解,这是本地化的终点和全球化的起点[35]
从“走进去”到“扎下根”:亚马逊广告如何赋能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