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背景与技术起源 - 公司创始人拥有14年航天六维力传感器研发经验,曾参与红旗9导弹、战略导弹等空气动力学测试项目[4] - 2018年北京亦庄机器人大会观察到德国宇航中心自研机器人传感器,触发航天技术民用化创业思路[5] - 创始团队4人均来自航天11院,2018年10月离职创业,2019年4月在常州正式落地项目[6] 技术优势与性能指标 - 航天级技术可实现千分之一串扰指标,远优于国际品牌1%水平,民用改造后仍保持千分之二到三精度[5] - 航天领域50年技术沉淀带来材料抗疲劳、结构解耦、测试算法等成熟体系优势[8] - 采用六维联合加载标定方法,确保三个力与三个力矩同时正交加载,避免一维指标误导[11][12] 产能建设与交付能力 - 当前配备8套全自动标定检测设备,日交付能力达240台,年产能3万台[15] - 通过工艺设备创新实现日产500台目标,较航天时代单台标定耗时2天的效率提升显著[15][16] - 2026年1月规划年产能提升至6万台,目前国内尚无第二家企业具备同等规模产能[1][15] 行业标准制定贡献 - 2023年联合遨博牵头制定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国家标准,耗时3年解决市场乱象[10] - 将航天领域六维联合加载理念写入国标,规范串扰、响应频率等核心指标检测方法[11] - 国标实施后实现产品分级管理,医疗手术机器人需千分之三串扰,人形机器人可放宽至百分之一[13] 产品战略与市场定位 - 建立四级产品矩阵:入门级(搬运打磨)、标准级(协作机器人)、高精度级(工业装配)、超高精度级(医疗科研)[18] -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安全性(过载保护)与经济性(成本控制)平衡方案,单传感器价格从航天级4-5万元大幅降低[7][14] - 除机器人领域外,已拓展至食品药品加工、苹果手机装配、国家体育总局生物力学等多元场景[21] 产业资本与资源整合 - 获得小米领投,汇川产投(持股超10%)、三花智控等产业资本支持,提供供应链与试错场景[2][19] - 产业股东带来汽车机器人供应链资源(三花)、工业自动化量产经验(汇川)等战略协同[19] - 公司定位力学传感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计划向材料、芯片、工艺等核心技术环节延伸投入[21]
熊琳:我被“忽悠”离职创业,钱却最终没到账,从航天到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终“破圈”
机器人大讲堂·2025-10-17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