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半导体自给率目标设定过高,预计到2025年仅能达到14%,2030年可能达到30%,远低于“中国制造2025”设定的70%目标 [1] - 西方国家出口限制持续影响中国获取尖端半导体制造技术,特别是在逻辑芯片领域 [2][3] - 在功率半导体等传统半导体领域,中国公司凭借本土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和产能扩张,可能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4][6][7] 逻辑半导体领域 - 华为等公司具备设计先进7纳米制程SoC的能力,但受限于无法获得EUV光刻设备等制造技术,难以实现尖端芯片生产 [2][3] - 中芯国际通过结合浸没式ArF曝光设备与多重曝光技术,实现了7纳米工艺,用于华为Mate 60系列5G手机SoC [2] - 美国随之加强监管,将浸没式ArF曝光设备纳入限制清单,限制范围从5G基站SoC扩展至AI GPU [2] - 中国自主研发EUV光刻设备被认为可能实现,但预计仍需10年左右时间,期间美国的限制措施预计将维持甚至加强 [3] 其他半导体领域 - 2023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量受行业衰退影响,但对中国的出货量大幅增长,2024年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约一半 [4][6] - 设备出货增长主要流向为传统应用生产模拟和分立器件的知名度较低制造商,而非中芯国际、长鑫存储、长江存储等受严格限制的公司 [6]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对功率半导体需求快速增长,本土制造能力得到加强和支持 [6] - 中国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积极扩张,例如从8英寸晶圆转向12英寸晶圆,并占据全球SiC晶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7] - 参考锂离子电池价格在2010至2020年间下降超过90%的历史,功率半导体市场可能面临由中国厂商引发的类似价格竞争和格局重塑 [7]
中国功率芯片,已然崛起